□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为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支撑。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已经取代土地、资本、矿藏和能源等资源成为第一战略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的依赖和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河南省南乐县经济要实现高速度、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切实做好培养和吸引人才的工作,是摆在南乐县委县政府及组织人事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行业分布来看,南乐县行政事业单位人才集中度高,占到人才总量的90%;从岗位特点来看,单位人才较多,基础性和专业性要求高的岗位人才较少,有些岗位多年得不到人员补充;从学历层次来看,行政事业人才队伍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只占21%,并以继续教育居多,中专及以上文化占56%,高中以下学历占14%,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从职称结构来看,初级人才较多,中高级人才较少,副高级职称人才仅742人,占人才总量的12.3%;从专业结构来看,该县90%的人才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系统,农业方面从事农产品研发和果蔬专业的人才极少,新兴产业人才更为稀缺。
南乐县各类人才的总量虽在增加,但由于留才机制不健全,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近三年全县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237人,占人才总量的4%,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行业,且大部分是具有中高级职称、年龄在35 岁至45岁之间的业务骨干。教育系统内的专职教师流向市以上条件优越的私立学校,医疗卫生系统中大量有一定成绩的专家与单位脱钩,从事私人诊所或流向外地。因此,流失的不仅是人才还有技术,甚至是优势产业。
南乐县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均衡,经济总量小,引进人才的大环境尚未形成,加上政府财力紧张,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造成人才队伍规模发展受限。在工资奖金、福利补贴、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校深造、发展机遇等方面与南方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出现既难引进外地优秀人才,也留不住本地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的尴尬局面。
南乐县财政困难,在提高人才待遇、解决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环境方面,资金投入量小;区域性人才市场不健全,人才有序、合理流动的渠道不畅;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尚未构建,没有形成靠市场机制、靠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来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意识,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不成比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1.制定和完善相关人才政策。根据该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立足于本地,以培养实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
2.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跳出传统的条条框框,只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需要的人才,努力把各类人才集聚到社会各项事业中来,为促进南乐县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落实招才引智政策,以待遇留人。积极兑现引进人才的各项创业政策、人才奖励、生活补助及各项补贴,从户籍登记、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引进人才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努力把各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健全与市场相适应、与业绩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真正做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报酬、一流的贡献一流的待遇。
2.建立联系服务制度,以感情留人。着力营造关注人才、关心人才、温馨和谐的留才环境,通过设立领导接待日、网上信箱等方式,深入了解人才的所思所想,听取人才的意见和建议,为人才创新创造撑腰壮胆。鼓励企业负责人与人才定期开展交流谈心,征询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建议,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建议县电视台等媒体开设人才专栏,开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
1.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人才特长。适人,根据人才的专业特长安排到农机推广、农经管理、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信访稳定等岗位磨炼,促其成长;适岗,把专业技术型人才放到最合适的岗位,通过人才、人力资源两个市场,搭建良好平台,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最优化;适位,把优秀人才放到最需要的岗位,面向社会精选出一批德才兼备、熟悉经济工作的优秀人才,放到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城市发展等岗位,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增添新动力。
2.实施人才资源开发工程,努力让人才有责有权有为。对引进的人才明确职责分工,交任务、压担子,积极引导人才立足本职、担当重任、努力干事,增强人才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企业摆脱家族化管理的束缚,对引进的人才放心、放手,让他们负责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项目合作、市场营销等重点工作,给予更大的决策权和执行权,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鼓励人才从基层做起,从最合适的岗位做起,通过多个岗位的历练、多项业务的学习,逐渐成为单位的骨干、精英,发挥人才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制度,使贡献、业绩与回报相挂钩;建立各职级岗位工资标准和专业技术人才兼职兼薪管理办法,使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鼓励各级各类人才承包企业开发项目或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活动,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组织各类科技人员到贫困乡镇、村开展技术承包、咨询和推广以及科技扶贫活动,营造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