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彤彤
梦幻人生的诗意表达——论《林兰香》的诗化特质
刘彤彤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
《林兰香》是一部个性独特的世情小说,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诗化”倾向,作者在创作中自觉地把诗和小说有机融合起来,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化”特质。《林兰香》的诗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运用诗意化的语言,让小说充满诗之味;二是塑造诗化品质的人物,使小说富有诗之情;三是对诗歌创作手法的借鉴,为小说营造诗之境。作者追求诗意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艺术表现力,小说的诗化特质为读者提供了充足的情感体验和深度思考空间,便于更好地领略小说的多重审美语境。
《林兰香》;诗化特征;语言;人物;意境
“以诗入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特殊文体形态,诗歌在小说中的文体渗透也是学界所关注的重点领域。“以诗入文”是浅层次的文体互动现象,往往停留于表面,只是在小说中引入了诗、词、歌、赋等,而小说的“诗化”则是深层的文体互动,这就是小说家汲取诗歌艺术之长并将其运用到小说创作当中。如《聊斋志异》《红楼梦》《花月痕》以及部分才子佳人小说就有典型的“诗化”特征,不仅在形式上引入了诗词,更重要的是运用了独特的诗歌艺术手法,将诗歌文体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色彩等特有元素运用到小说中来,使小说具有了诗歌的意趣与韵味,造成了小说美学特征和艺术形式的变化。《林兰香》是清代小说中一部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作品,是清代世情小说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正如张俊先生所言:“《林兰香》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在明清小说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拓向新境界,而成为清中叶一个新的世情小说创作高潮的前奏。”[1]阅读《林兰香》,我们会发现小说表现出强烈的诗化倾向,但学界对《林兰香》诗化特征的关注还不够。论及小说与诗之关系的论文目前只有一篇,主要探讨了诗歌穿插的叙事艺术,因此对《林兰香》的诗化倾向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诗化是《林兰香》的一大特色,王恒展认为小说“诗化特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指直接以诗歌入小说,二是指小说具有诗的意境和神韵。”[2]264小说诗化特征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将大量的诗词歌赋插入小说当中,这正是小说语言诗化的外在表征。《林兰香》不但插入了大量的诗歌,其小说语言更是兼具音韵美和节奏感。
相较于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诗歌属于较早确立文体特征的文学形式,定型、成熟的时间也远远早于其他文学样式。因此,在以后的各类文体中,总会出现诗歌的插入,小说也不例外。从《穆天子传》《西京杂记》《搜神记》等早期小说开始就有了诗歌的运用,到了唐传奇,小说中的诗歌比重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且语言更加典雅。从话本小说中常出现的“有诗为证”,再到长篇章回小说,诗词的叙事作用就更为显著了。据学者统计,“《三国演义》有诗歌二百首,《水浒传》中有诗歌约五百多首,《西游记》中有七百多首”[3]。到了《红楼梦》,诗词就更多,而且文中诗词的质量堪称小说中的上乘,与此同时,小说中所插入的文体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出现了诗、词、歌、赋、谜语、对联等。
小说《林兰香》也继承了以往的创作传统,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这些诗歌对于小说叙事、情节开展、人物塑造等都具有独特的作用,诗词的摄入使得小说呈现出迥异的风格,也体现出了作者的“诗才”。《林兰香》中不仅出现了诗词歌赋,同时还有大量的酒令、对联贯穿于小说的始终。诗词的插入使得小说更加雅化,也让人物的塑造更加诗意化;诗词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浑然一体,或展示人物性格的变迁,或预示人物的命运归宿。因此,《林兰香》中的诗词已然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兰香》共有六十四回,每一回的开篇都有诗词出现,文末多以诗句形式结尾,对仗工整。书中的诗词大多为主人公所创作,借诗词来揭示人物情感、表现个性。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大多能吟诗作赋,既能突出其才气,也可以表现小说的审美倾向。据统计,小说中直接引入诗词84首,歌、赋等34首,其中诗词所占的比重最大,且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诗词具有明显的女性化色彩,在文本中出现的位置也不相同。小说中除了直接引入诗词之外,几乎每回都以不同形式提及与诗词相关的场景,如第二十三回中,梦卿、彩云、爱娘等“互罚做诗”,第三十回中“行酒令”,第五十回中众人“因画赋诗”等。《林兰香》中诗歌的运用明显受到了清初《平山冷燕》《玉娇梨》等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如作品中所出现的“题壁诗”“题扇诗”等。诗歌的作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作为小说中的重要线索贯穿全文,如燕梦卿在上坟时所做的题壁诗,由诗而引发故事情节的曲折发展,制造人物之间的矛盾。其次,诗歌还具有预叙作用,或预示人物命运,或提前告知读者情节走向。总之,小说中的诗词形式丰富,功能多样。
诗化特征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小说语言的诗化,即小说的语言有诗的美感和特质,作家特别重视遣词造句,追求语言的诗味。《林兰香》的语言具有音韵美的同时又极具节奏感,语言风貌总体上呈现出诗意的特色。
作为俗文学,小说的语言通常是以平实白话、通俗易懂的形式出现。而《林兰香》与一般长篇小说不同,语言用词典雅、文笔细腻,具有明显的骈俪化迹象。如第七回中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一带土山,千株白杨瑟瑟。两湾秋水,万条绿藻沉沉。露润野花香,风吹黄土气。”[4]25优美的景物映入眼帘,这样的叙述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作者将少年演习骑射也可以叙述得惟妙惟肖、文采飞扬,如“一尾飘霜,宛曳机中之练。四蹄掣电,不占陌上之尘。慢悠悠,猿背弓开,捕花蛱蝶。特楞楞,鸾翎箭走,点水蜻蜓。”[4]36此句不但华美而且对仗工整,具有辞藻和形式的双重美感。作者将练习骑射的过程场景化,而且句子层次分明,从“四蹄掣电”到“慢悠悠”“特愣愣”,让读者清晰地感知了练习的过程。《林兰香》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韵味,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作者综合运用了对仗、连贯、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小说语言充满了音韵美和节奏感;作者多运用叠词,使小说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仔细斟酌,避免了小说语言的平淡无奇,从语言层面就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这也是作品风格独特的重要原因。朱光潜先生曾指出:“小说旨于叙事说理,而诗词在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5]112一般而言,韵律和节奏是诗歌所强调的重点,对于小说则不强求,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但是语言的诗化,会使小说更加富有意蕴,语调上更加有节奏感。如《林兰香》中的这几段文字:
1. 紫禁边,车辚辚,马萧萧,朝客方来。旗亭内,猪嚄嚄,羊吁吁,市声亦起。
2. 正在怅望,见从北边走来个老者,头则颤颤巍巍,身则摇摇摆摆,嘴似咕咕哝哝,手是指指点点,似疯非疯,似呆不呆。
3. 家家爆竹,处处春联,掩霭风光,倏忽非旧。寻常巷陌,焕然一新……瓜子皮、荔枝皮、纵横匝地。纸爆气、松叶气,氤氲弥天。
4. 暖日融天,和风扇物。绿杨树下,开蹴鞠之场。红杏墙边,立秋千之架。
在句1中,作者接连运用了“车辚辚”“马萧萧”“猪嚄嚄”“羊吁吁”等四个拟声叠音词来展示街市的繁华与嘈杂,叠字的音节和谐自然,错落有致,从而形成一种节奏感。句2是一组排比句,“头则颤颤巍巍,身则摇摇摆摆,嘴似咕咕哝哝”,读起来铿锵有力,一气呵成,节奏感更加鲜明。句3句4的特点是运用了对仗工整的短句来调节句中的语音和语调,四字句与三字句的搭配,四字句与五字句的搭配,使语言节奏张弛有度,参差起伏。工整的对仗、词语的重复加强了小说语言的音韵美。从这几则例句中可以品味到《林兰香》中富有诗味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独特的表达方式。“ 《林兰香》的语言相当典雅。写景状物,吸收运用了骈俪句式,富于音韵之美。人物对话,则是切合人物的身份的个性化语言。可以说,《林兰香》已初步具备了诗化小说的特点。”[6]小说语言韵味隽永,魅力无穷。
在文学创作中,人物的塑造往往是作家审美意识最为直观的表现,《林兰香》中的人物多具有诗性的品质,是诗意的化身。具体来说,其人物的塑造首先表现为人物具有突出的才气,极具诗才;其次是作者着重揭示人物的心灵,且人物形象带有感伤色彩。
《林兰香》体现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有意识突出人物的文采,塑造了众多文采斐然、外貌出众的才女形象。人物形象就是作家审美评价的体现,小说中的女性具有典雅、脱俗的品格,有内涵,有文采,人物形象成为了诗性的化身。
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才貌双全的女子,如作者对女主角燕梦卿的评价:“论梦卿之德,真乃幽闲贞静,柔顺安详,正式将如悦怿为邦媛,岂止娇柔咏雪诗。论梦卿之才,颖异不亚于班昭,聪明恰如蔡琰,正是深明闺阁理,洞识古今情。论梦卿容貌,不数秀色堪餐,漫道发光可鉴,正是比玉香犹胜,如花语更真。”[4]3作者笔下的燕梦卿是一个典型的全能女性,集德行、容貌、才华、技艺于一体。同时,燕梦卿还是一位具有“真情”“真性”之人,执着地追求爱情,对待爱情有坚贞不移之志,但燕梦卿的婚姻却充满了悲剧性,这也引起了读者的同情与思考。
《林兰香》中人物形象的诗化还表现为女性的诗才,即女性具有诗人的气质,不但能独自吟诗作赋,还能够聚集起来赏花赋诗、限题吟咏。诗词更能彰显人物的品格,显示人物的才气,展现人物的灵魂。在《宣爱娘赌诗成趣 燕梦卿书扇留疑》这一回中,梦卿、爱娘、香儿、彩云四人定题作诗,互相比拼,她们将作诗看成极大的乐事,每人的诗才都很出众,而且所作的诗都与她们的性格相吻合。如爱娘所作:“小庄周绿水,夏半菰蒲多。五柳浑青处,援琴高作歌。”[4]87梦卿的诗为:“碎竹横窗疏影柔。凄枕孤帏寒醒梦,鸡声几处促更筹。”[4]87诗如其人,爱娘的诗风活泼清丽,而梦卿的诗风则婉约凄清。作者将人物的个性、风格通过所作的诗歌传递出来,诗往往成为人物情感最直接、最真实的表达,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领略书中人物的性情,也从侧面提升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除人物自身的诗才以及出色的外貌之外,日常的游戏、活动以及消遣方式也是格外的高雅、颇具诗意。如第十一回中,梦卿与春畹、爱娘等人在屋中折扇子,在户外赏菊花,捕捉蜻蜓,在楼阁上吟诗作赋,品酒闲话也成为全书的一大亮点,精致的人物活动影响了《林兰香》的创作思维。正因为人物具有诗性的品质,所以人物活动才会如此高雅,日常活动的选择体现了人物诗意般的生活方式,更加透露出人物的闲情逸致。
诗歌是用于表达情感的,感情的起伏变化往往贯穿始终;情感变化还具有层次性,表现为抒情结构,这也是诗歌文体所特有的、有别于小说的叙事结构。诗化的小说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叙事更加偏向于抒情化,从深层次偏向于诗歌的抒情模式。而抒情化的手法就是将人物所见所闻与所想所感联系在一起,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传达出诗一般的情思。
随缘下士不是平铺直叙地刻画人物,而是将人物性格突显出来,着墨于情感的抒发和宣泄,人物、环境以及事件都带有作家的情致。即“小说内在本质的诗化又首先表现为小说叙事的抒情化,即小说的叙事带有强烈的感情”[3]。《林兰香》将众多女性置于日常生活当中,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以及情感世界。如小说第三十六回中,燕梦卿被恶梦惊醒,作者将梦卿的内心感受进一步表述出来,加强抒情色彩,并且拓展了抒情空间。如燕梦卿的内心独白:“想了多时,恍然悟道:‘一声响后,万物皆空,可见人世上,寿夭穷通,终归乌有,又何必苦相争执哉!’想至此间,顿觉身如槁木,心似死灰。长吁一声,怆然泪下。”[4]131燕梦卿更加清楚自己的处境,面对丈夫的冷漠,她逐渐失去了对于爱情的信心。此处,作者将燕梦卿内心的无奈与孤独充分表现出来,为我们展示了人物在梦醒之后的顿悟,由梦前到梦后,将人物内心的变化展示了出来。
形象的诗化还表现为,人物形象具有浓厚的感伤意蕴。《林兰香》中的人物命运大多是悲剧性的,这奠定了小说悲凉、凄美的风格。“浓重的梦幻和感伤色彩,这是《林兰香》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和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特定时期士人的生活遭际和文化心态密切相关。”[7]全书大体按照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进行,但是才子佳人故事又被作者赋予了悲剧的色彩,读者的阅读期待与文本的设置形成一定的反差,这使得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更加动人。最为悲惨的就是燕梦卿这一角色,一个才貌极为突出的才女却是小说中结局最惨的人物,才情和人物的命运有了很大的落差,这也使得人物的悲剧更加刻骨铭心。进一步可知,整部小说都是悲剧性的,因为最终主要人物相继死去。在最后一回,作者进一步思考了生与死的问题,生死只是一瞬间,“然则人本无也,忽然而有。既有矣,忽然而无论其世,不过忽然一大账薄……总皆梨园中人,弹词中人,梦幻中人也”[4]238。整部书的结尾给人一种“幻灭感”,悲剧性的叙事和抒情性的故事情节相辅相成,共同加强了小说的诗化特色。
小说诗化特征在情节上表现为“意境的营造”,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仅是氛围的制造,作者还往往以物寓意,借景抒情,将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小说情节更加诗意化。《林兰香》的作者将古诗词的艺术技巧融入了小说创作,用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色彩来丰富小说的情节,使情节具有诗之韵。
“意境”是诗学的范畴,是文本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意境的营造是诗歌常见的功能。小说中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以及场景所展示出来的艺术世界。小说中场景的创设,对小说的情节以及人物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部“诗化”小说,《林兰香》中有许多如诗般的意境,意境的营造对小说的思想价值以及作品的深层内蕴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意境是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之后所形成一种艺术风格,是融情于景的表现。如作者对“赏雪”的描述:“清清静静坐在上面看雪,是时炉添兽炭,杯酌龙团,一缕缕轻烟断续,一片片细叶浮沉,两人一面品茶,一面清谈。”[4]15云屏与爱娘两姐妹在楼上品茗赏雪,谈论人生哲理,一缕缕烟、一片片叶,表现出了冬季的萧条,与人物的情绪形成了对比,作者将赏雪活动场景化、意境化。再如第三十七回,端午节爱娘睹物思人,想起了已经去世的梦卿,来到了梦卿生前所住的东厢,“但见鹦鹉栖生,声吞小院。芭蕉冻露,泪落空阶。物改人亡,伤心嵩目……金炉仍旧,徒令空烧绣佛依然,谁复默对?”[4]137小说中场景的构建靠的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鹦鹉”“芭蕉”“空阶”等,这些物象的组合,营造了一个充满悲凉的情景。而这一情景又与爱娘的内心感受十分吻合,营造了物是人非的氛围,哀景衬哀情,可谓景为人设,人景互融,增添了无数的悲凉气氛,将读者带入了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与人物达到了情感与精神的共鸣。
除此之外,作品中还有许多景物描写充满如诗的意境。如第十二回中,作者对耿府周围环境的描写,是通过彩云的视角来具体展开的,“彩云凭栏而立只。只见远山漠漠,古道苍苍。两行碧柳,传闻数声蝉声。一带清波,若见几条鱼影”[4]43。作者将美好的清秋风光展示出来,“远山”“古道”“柳树”“蝉鸣”“鱼影”等物象的排列,使所造之景如画一般。再如第二十七回中,作者对中秋节月色的描绘:“是时,纤云不作,素月停空,画栏边萤火低飞,芳径里蛩声声迭奏。”[4]89月色与萤火虫的光亮交相辉映,再加上蟋蟀的叫声,整个环境中动静结合,充满诗情。作者将人物的情感通过环境衬托出来,将情与景融为一体,使人在情景之中体会故事背后的喜怒哀乐。小说中还有许多通过梦境而制造出的虚幻艺术世界,具有空灵感和朦胧美,这更加接近于诗歌的审美特征。
小说情节的诗化还体现在意象的选择上,要将小说艺术与诗歌艺术达到高度的融合,还有一定的难度。小说是作家精心构思的艺术形式,要使它雅化、诗化,意象及色彩的运用也十分重要,“意象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句法结构或者文体层面的一个组成部分”[8]246。意象是小说整体风貌的外在表征,小说诗化特征之所以别具一格,就在于它所呈现出来的美学风格。
将意象引入小说,通过对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意象的使用,更能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彰显小说的诗情。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将意象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民俗意象,文化意象以及神话意象[9]305。《林兰香》中的意象大体可分为自然意象和文化意象两大类,书名为“林兰香”正是作者独特构思的体现,以“兰”来喻指燕梦卿。除此之外,常出现的自然意象有“柳树”“菊花”“蜻蜓”“芭蕉”“雪”“月亮”“梧桐”“竹”等。自然意象往往与作品中的女性关联在一起,通过意象的特殊文化内涵来隐喻人物的品性。如梦卿居所周围的自然意象多为“竹”“芭蕉”“梧桐”等,这几种植物有特殊的内涵,象征着清幽、孤独;而任香儿的住所被玫瑰等各色娇艳的鲜花所包围,也预示了她娇媚、浮躁的本色。植物意象不仅隐喻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预示了女性的命运及结局,自然意象成为了作者寄托情感之物。
小说中的文化意象一般有特殊的内涵,如金簪、扇子、题壁诗等,作为爱情信物的象征,更是女性情感的寄托,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贯穿整部小说的重要意象。作品中的意象不仅有审美功能,其中还不乏借助独特的文化意象来构思全篇,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意象有独特的内涵。《林兰香》中所出现的无论是自然意象还是文化意象都寄托了作家的特殊情感,正如杨义所说:“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9]337这些意象的出现增添了小说的审美内蕴,亦有重要的叙事功能。
总之,意象的运用是增强小说诗化特征的重要手段,作为诗歌中的元素,意象的使用能够将读者引入更高的审美层面,叙事作品诗化正是在意象的运用中得以升华的。“小说形象与诗歌意象、意境之间,毕竟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一旦小说形象超越了对事物表象的客观摹写,融入某种主观感情和深层意蕴,那么,这些形象描写便不同程度意象化、意境化了。”[10]这正是诗化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区别,小说中意象已经超越了事物本身,作者对意象的选择会随着具体的时间和事件而发生变化。《林兰香》是一部充满悲剧意蕴的小说,最终的结局给人一种幻灭感,不同意象的运用可以充分地烘托环境气氛,加强作品的感染力,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主题。
小说诗化特征,是古代小说中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小说叙事进一步抒情化,在小说中抒发独特的情思,创造出如诗的境界。换言之,诗化特征就是指叙事美学和诗性美学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这使得小说文本往往兼具叙事和抒情的功能,达到一种言近味远的品质。《林兰香》之所以会出现诗化的倾向是深受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模式的影响,同时也是作者炫才的需要等综合因素的结果,与此同时,小说诗化的特色也影响了后世的作品,如《红楼梦》《花月痕》《品花宝鉴》等。对《林兰香》诗化特征的肯定,并不意味它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地,与《红楼梦》相比还有一定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1] 张俊. 清代小说史[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2] 王恒展. 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 林衍. 略论中国小说的诗化[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84-87.
[4] 随缘下士. 林兰香[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5] 朱光潜. 诗论[M]. 北京:三联书店,1984.
[6] 沈治钧. 《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三段“链环”[J]. 红楼梦学刊,1999(1):165-179.
[7] 蔡美云. 《林兰香》与中国士人的“弃妇”情结[J]. 明清小说研究,2005(2):235-243.
[8] 韦勒克,奥斯汀·沃伦. 文学理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 杨义. 中国叙事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0] 李庆信. 《红楼梦》叙事的诗化倾向[J]. 红楼梦学刊,1993(3):1-23.
Poetic Expression of Dream Life——On the Poetic Features of
LIU Tongt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s,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Shaanxi,China)
“”is a realistic novel with unique personalities,which shows a clear“poetic”tendency. The author consciously blends poems and novels consciously in his creation,creating a unique“poetic”character. The poetic features of“”are mainly expressed as follows:First,the poetic language is used to make the novel full of poetic taste;second,the characters with poetic quality are shaped to make the novel rich in poetry;third,the reference to the poetry creation techniques to create a poetic environment for the novel. The author pursues a poetic atmosphere of novels,thus forming a unique mode of thinking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poetic nature of the novel provides readers with ampl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in-depth thinking space,so the multiple aesthetic context of the novel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poetic characteristics,language,characters,artistic conception
I207.41
A
1672-4860(2020)03-0036–06
2020-03-02
刘彤彤(1995-),女,汉族,陕西兴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SLGYCX1905)。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