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里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青岛创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024)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在加快转型发展的探索中,把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服务全民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主动适应青岛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配合市委市府部署“学深圳、赶深圳”的“十五个攻势”,积极推行非学历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构建起了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基地百花齐放的格局。“青岛市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是学校党委行政面向政府部门探索建立的新型业务模式,经过办学积淀,形成了青岛电大特色的公务员培训模式以及项目管理、运行、评估等机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成为青岛电大新的事业增长点,为电大转型、发掘新动能作出了扎实探索。
“青岛市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是青岛市委组织部主办、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青岛创业大学)承建的专项培训“双基”公务员的平台。“双基”(基层和机关基础岗位)是地方上一支数量庞大的干部队伍群体,职位上处于行政组织序列的末端,职能上处于政策法规执行接力的“最后一棒”和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第一线,职责上是各项政策措施的直接执行者、“最后一公里”打通者。所以,他们的职业道德、执政能力关系政策上通下达、关系政府形象。为此,基地在市委组织部和学校党委领导下,以“大培训观”指导培训。
大培训观就是着眼于参训学员的终身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知行合一观为理论基础,以开放的思维培训,将培训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将培训的内涵无限丰富。培训的课堂不拘泥于教室,而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的现场;培训虽然结束,但是流动课堂依然存在,实现跟踪培训,助力学员成长;既注重培训对学员的作用,也悦纳学员对培训的建设作用,在开放的互动中建设中国特色“双基”公务员培训体系。
基地改变传统培训以培训者为中心、会议灌输式为主的应景培训模式,摒弃走马观花的培训弊端,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开展培训,从“双基”公务员长远的成长与发展出发,把培训期间的学习延伸到培训前和结束后。这种“大培训观”是基于“双基”公务员工作需求开展培训,“双基”公务员忙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第一线,一味在课堂上培训他们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基地把更多课堂开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上。例如,基地延展培训空间,配合市委市府部署“学深圳、赶深圳”的“十五个攻势”,积极开展校企、校地合作,开办了不同主题的现场教学点和体验基地;再如,建立起“劝学、导学、督学、评学、送学”的培训机制,引导学员养成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意识。基地力求让每一位学员感受到参加“双基”培训是未来培训和事业发展的加油站。
基地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悦纳学员主体价值,激发、点燃学员,培养学员终身发展的动力和习惯。基地牢牢把握“双基”公务员的特点、牢牢把握“双基”公务员培训这一方向,以解决学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切实提高他们解决现实工作问题、创新工作方法的能力。“双基”公务员的工作千头万绪,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和案例。以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实用的结构化研讨、案例教学和学员论坛等培训方式,通过学员之间交流互动,基地可以把学员丰富工作阅历转化为丰富的培训资源,形成更多的案例和理论,让学员在彼此借鉴中迅速成长为岗位需要的骨干,基地的课程体系也更加丰富。例如,基地悦纳学员智慧,让学员自主设计的作品反哺基地课程的开发。以现场采访实训为例,第2期培训班学员自主筹备的结业式上,3组代表以访谈形式分享培训收获时,张学员采访曾在南海守卫海疆的转业军人毛学员,这个设计创意启迪基地开发了实训课程“公职人员如何接受现场采访”。事实上,基地的许多创新都是“学员为中心”培训理念的自然衍生,是尊重学员主体地位的自然结果。以学员为中心,既有利于基地发现“双基”公务员成长规律,又利于基地把握“双基”公务员培训规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双基”公务员最需要增强依法行政、政策执行、服务群众、应急处置和维护稳定等本领,提高调查研究、沟通协调、文字表达等能力。基地在现实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依托学校的青岛市干部网络学院、创客实践基地、创业学院实训基地等平台,坚持务实管用原则,依照职业道德、团队建设、人际沟通、履职能力等培训模块,开发一系列特色精品课程,如团队建设课程“制作鲁班锁——体悟鲁班锁中蕴涵的团队精神”“性格特质测评——团队建设能力提升”等;实训课程“高效人际沟通”“公职人员如何接受现场采访”等;通过案例分析、结构化研讨、学员论坛等课堂,开展模拟式、体验式、辩论式等互动实训教学,提高公务员履职能力。
“双基”公务员工作在一线,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为调动学员参训积极性、激发学员活力、加强实训特色,基地鼓励每一期培训班学员开发自主课程、课间小课程,让学员在参与中展现价值。这两类自主课程由学员主持、设计、实施,涵盖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执政能力、依法行政、业务能力、人文素养等公务员必需的内容,与主课程的主题内容相互补充呼应,三位一体共同构成基地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基地各期学员的智慧结晶有传统中医文化保健,经典朗诵,公务员英语口语等课间小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系列,“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微课等自主课堂。
信息化时代,线上的网络培训将发展成为新模式。青岛市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依托青岛市干部网络学院这一虚拟平台,发挥线上培训便捷优势,在每一期培训前都要求学员进入专题班进行基础性学习,为培训铺设好知识和能力背景。
基地利用班级微信群这一便捷网络通讯方式,辅助开展培训,促进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基地把班级微信群当做流动课堂,积极探索这一便捷网络培训方式的有效使用空间,把网络变成培训的重要辅助载体。利用这一流动课堂,培训班班委在课余组织学员交流互动、论坛总结,实现了课堂培训与课下反思的结合,巩固了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基地定时定期在群里办微信课堂,推送优质资源,微信课堂推送的内容主要是基层公务员平时工作必需、但是在短期的培训中又无法全部掌握具备的包含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微信课堂如同流动的课堂坚持“送学”,在“送学”中实现了“跟踪”培训,也拓展了现场与网络、在职与业余相结合培训的内涵。班级微信群的灵活运用,还为青岛市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公众号的筹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因为流动课堂的存在,每一期培训班结束,但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交流却没结束,所以,班级微信群也是一个“双基”公务员工作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在学员中起到了征集建议、助推成长的积极作用,成为满足学员不同成长需要的机制。可见,把班级微信群作为线上辅助培训的探索实践,可以帮助主管部门和基地建立起个性化咨询与集体培训相融合、网络学习与现场参训相融合、个人主动自学与组织主导培训相融合的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
培训也是教育,教育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之分,当然培训也有显性培训与隐性培训模式。隐性培训以隐性课程为支撑,物质环境、文化氛围、集体规范、教师举止、教室布置,都是隐性课程的丰富内容,置身其中的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各种隐性课程内容中接受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岗位需要的道德观,形成公务员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但是传统培训往往只重视显性培训,所以产生了应景培训模式。基地革新传统,在认真推进课程表日程的同时,注重隐性培训模式探索,注重管理、服务、文化氛围等情景元素对学员的感染、暗示、熏陶作用,注重学员体验,从培训教室的布局到文化建设、从学员自助管理到培训的严格要求,基地的环境以及管理者和教师的示范作用感染触动着学员,使他们的思想发生改变或提高到新的层次。
文化建设是隐性培训的基础。例如,基地培训教室桌椅的布局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圆桌式,这种布局便于学员之间交流互动、迅速消除学员间的陌生氛围和隔阂意识,有利于团队意识和建设能力的提升;教室内的青岛市优秀公务员、青岛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展板会激励学员潜意识地视他们为榜样模范、向他们看齐。
每一期培训,班主任每天坚持写班级日记并要求小组每天写培训感言,初衷是把学员心思和精力全部凝聚到培训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在自己认真、辛苦的同时体会老师和其他学员的认真、辛苦,班主任和管理者的引领和陪伴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催化剂。这样,在培训班中漫延开来的坚持、认真、勤奋等正能量感染、熏陶、激励学员理想信念的坚定和职业道德的强化。
隐性培训模式还体现为培训的管理运行机制对显性课程内容的关照与配合。履职能力提升是“双基”公务员培训的重点。灵活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履职能力的内容之一,而基地丰富的课程、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不仅为学员提供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多样途径,同时也给他们日常的工作带来方式方法的启示。
基地培训班实行自主管理制度,这种模式关照团队建设能力。培训班的运行以组为单位,值日、发言、小组日记、服务教师完成授课等职责都由学员完成。学员在参与培训集体事务中履行职责、锻炼能力,也在参与中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更是对团队建设课程所学内容的践行,把显性课程中具体的破冰活动和团队建设课精神即时实践于培训班这个自我管理的大团队中,保证了培训班的有序运作,进一步实践和强化了团队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无论是静态的文化氛围,还是动态的课程机制相互关照,都属于基地隐性课程体系的内容,支撑基地隐性培训模式的创新探索。
培训目标、内容、方式、实效之间既是线性的逻辑,也相互促进、辩证互动。基地教学工作的开展遵循培训方式与培训目标相适应、培训内容与改进培训方式相促进的机制,力求主题突出、脉络清晰、前后呼应。基地参训学员都是“双基”公务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履职能力显著提升、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是培训目标;提高依法行政、政策执行、服务群众、应急处置和维护稳定等本领,加强调查研究、沟通协调、文字表达等能力,是培训内容和任务。完成培训内容和任务、实现培训目标,必须借助合适的培训方式。不同的培训方式影响着培训的效果。因此,基地选择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方式。
根据“双基”公务员培训的特点,基地坚持多样性与实效性相统一,针对性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例如,党性修养、政治理论、职业道德等内容的课程,基地主要运用讲授式、论坛式培训;对于管理类的课程,基地更多采用案例教学,让学员从中概括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来,然后再反思从而上升到理论指导自己工作;对于专业技术类课程,基地多采用结构化研讨、研究性学习,让学员与前沿、高科技对话;对于一些党史、党建的课程,基地利用开发的现场教学基地进行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培训目标、内容、方式、实效的辩证统一举措增强了培训的实效。
需求调研和效果评估是培训的两项关键工作。基地改变了传统培训依赖终结性评估的做法,通过每天的小组日记(分为听课收获、培训感言、培训建议三部分)实施过程评估、动态评估。
基地举办每一期培训,都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组织组员每天写培训感言,其内容之一就是对当堂当天的培训内容趁热打铁及时做出评价。要求字数不限,一词一句均可,但一定要畅所欲言,记下真实的感受、提出诚恳意见或建议。然后通过书面或班级微信群反馈给管理者和教师,让管理者和教师及时作出肯定或整改,小组日记为载体的过程评估克服了终结性评价象征性划勾应付、走过程的弊端,成为动态评估的重要环节。
基地还利用班级微信群进行跟踪评估。公务员参加培训是为了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履职能力、改进工作作风,为调研培训是否达到目的,每期培训班结束,意味着跟踪评估的开始。基地要求每一期培训班保留班级微信群,便于学员之间交流培训后的工作情况,基地也能从中采集学员的工作、思想信息,分析培训之后回到工作岗位的学员发展动态。通过班级群分析学员发展动态,与训后随访机制成为跟踪评估的主要手段。
基地还引入了第三方终结性评价。第三方评价内容包括总体培训评价、课程评测、培训形式多样化评测、师资评测、管理评测以及培训收获分析六大模块,参训学员通过扫码进入评价反馈平台进行评测,第三方将后台数据经过准确分析,得出评价效果的优劣,客观针对性显著。它既是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科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培训模式完善的重要机制。
实践证明,地方电大办“双基”公务员培训项目,有基础、有优势,关键是要牢牢把握电大是“社会中的大学”这一定位,牢记社会责任,特别是关注社会、关注广大基层,开放思维,挖掘社会资源。
“双基”公务员与群众百姓、与社会关系最密切,可以说是百姓身边的干部。干部教育培训也是继续教育,是干部终身学习的内容。电大的办学宗旨和使命特别契合“双基”公务员培训的属性。电大是市民身边的大学,是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推动者。把大学办到社会中,使电大成为最接地气,最具有活力的高校。可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是“双基”公务员和电大工作共同的禀赋,所以电大办“双基”公务员培训项目能实现两相宜。
未来,青岛电大在继续走深、走实“双基”公务员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推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在国家开放大学的规划引领下,借助青岛市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这一平台,与学分银行对接,尝试探索公共管理硕士(MPA)体制,既让参训的“双基”公务员有真实的获得感,又开创国开“双提升”项目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