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理论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020-12-09 11:36莹,高茜,袁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主体院校高职

李 莹,高 茜,袁 蕾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一、引言

创新经济时代蓬勃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素养、实践能力等基本素质人才为目标,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积极主动、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主体。这不仅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制约,过于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存在重教师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自主创新等不合理现象,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创新思维欠缺、实践水平不高、主体积极性不强、创业能力不足、主动改造社会能力缺失。这反映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能低下,也是忽视主体性教育理念产生的恶果。主体性教育理念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实现他们充分、自由的发展。所以,主体性教育理论适应并满足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利于变革传统教育的困境和弊端,高职院校以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势在必然。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纵观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潮流,其变革方向就是注重创新精神的培育、实践能力的养成和主体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培养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能力素质较强的专门型人才。在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说明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外,还应具有独立意识、主动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具有主体性人格特质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主体性教育理念,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呼唤

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对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着更高要求,对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而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教学效率低下,人才素质能力欠缺,显然与时代发展相背而驰,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单纯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应对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个人的主体发展很难得到实现。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彰显主体性教育思想,注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的培养,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实践,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及其关照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

1.主体性的内涵阐释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是人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人的创造性,正是由于人从事创造性活动,才能成为活动的主体,也正是由于人具有创造性,才使得人的主体性彰显得更加强烈。“主体性”的主要表现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能够积极、主动、有目的地从事活动,并因此发生某种变化,这与客体所具有的消极性、被动性、盲目性相对。[1]由此层面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体现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自觉培养自身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2.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概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主体性教育理论开始显现端倪,随着研究领域的逐步拓展和研究内容的逐渐丰富,至九十年代日渐成熟,主体性教育理论经过不断的探索、实验和研究,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理解和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和教育实践中去。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论,简言之,是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2]主体性教育理论重点研究和探讨了教育自身的主体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等方面,通过教育各方之间的互动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即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第一,教育自身的主体性。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同时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和运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培养人才的本体功能更加得到重视,社会服务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越发显现。

第二,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最首要的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学校教育应当服务于学生成长,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不应被视为教育客体来对待,而应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的主体,在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双重作用的影响下,实现学生个人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第三,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由于教师的主体地位更加强大,学生实际上处于教育活动的客体地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教育形式的涌现,知识学习途径的多元,教育的过程由教师主导逐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师生合作共享、共同成长,因而,师生地位变得更加平等,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和谐。[3]

(二)主体性理念关照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

1.确立以生为本原则,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主体性教育理念要求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遵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规律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优势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促进创新型人格的形成。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个体生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基于主体性视角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在教育理念上,转变教师中心、教师为上的陈旧教育观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而是主动进行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主体,根本改善以往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征,让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人,支持学生打破常规开展创新,培育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独立自主、敢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在注重知识学习、技能提升的同时,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提出的独特见解,并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提升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学习的能力;善于把握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点和兴趣点,激发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考核评价方面,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这一核心,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变以往根据单一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质量观,建立全面、综合的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2.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针对部分少数学生,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具有广泛、全面、深远影响力。高等院校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正确价值理念,为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多元发展而努力。

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单纯地追求就业率,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功利性和工具化。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无限的潜能,他们都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他们的个人价值不容忽视。如果片面地追求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和缺失学生的个人价值,使得他们的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人价值无法得到实现,便会影响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所以,主体性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坚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在注重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率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价值,引导大学生在个人认知、自我提升过程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优化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注重学生主体性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首先,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理念,让学生成为创新创业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探索并完善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性和参与度。再次,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知识教授这一认知层面,而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调查研究、社会活动、学科竞赛、创业孵化等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4.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需求

第一,与时代需求、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完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需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市场发展需求,积极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对接,不断整合和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构建交互相融、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逐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第二,整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两者互通互融。一方面,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主体性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有机整合各类学科知识,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立足学生专业学科背景,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将他们的专业所学运用到创新创业实践中。

第三,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主体性需求。要以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目标为基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为导向,积极探索课堂以外如教育讲座、座谈会、实战模拟等多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形式,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创新热情和潜能。

5.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

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利用多方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等,为学生们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场所保障。

二是完善政策和信息服务。立足高职院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及时传达国家、省市区各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切实保障政策的落实到位。建立保障大学生主体创新创业发展的信息咨询服务机制,畅通和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帮助大学生掌握当前创新创业资讯和现状,为他们提升创新思维、优化创业项目提供帮助。

三是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一方面,注重精神培育。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双创文化氛围融为一个整体,形成“勇于创新、乐于创造、积极探索、崇尚创业”的文化环境,将创新、勇敢、主动、探索、合作等文化精神注入到“双创”活动中。另一方面,搭建宣传阵地。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和开拓多种舆论宣传媒介和平台,广泛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大力宣扬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积极宣传创新创业实践优秀案例和典型故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讨论、讲座及实践活动,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总结与展望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创新创造素质已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和基本特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将主体性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强调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本文尝试进一步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为创新创业的发展开辟可供参考的思路,以促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相信在广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将逐步完善和深化,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事业也将取得更大进步和突破。

猜你喜欢
主体院校高职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何谓“主体间性”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