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剑玲,黎达均,程彩平,胡小琼
(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11)
小儿高热惊厥属于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临床发病率比较高,而且该病预后较差,容易反复发作,如果惊厥时间达10~15min,可致明显的颅脑损伤而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究其原因是由于婴幼儿免疫能力较差而导致抵抗能力减弱,最终出现病菌感染。而一旦患儿出现感染之后体温会出现急剧上升,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方案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本研究对本院高热惊厥患儿予以不同的护理方式,探究阶段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研究对象为高热惊厥患儿,总例数为45。研究始于2018年8月,止于2019年8月,将45例样本依据护理方案的异同分组,分组比例为23:22。对照组23例中,纳入男性13例,纳入女性10例,年龄限制为2-11岁,平均年龄(8.1±1.2)岁,;观察组22例中,纳入男性11例,纳入女性11例,年龄限制在2-12岁,年龄平均为(9.1±1.1)岁,两组资料数据差异不影响研究科学性。
实验组予以阶段性护理,①入院阶段护理:在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定时测量患儿的温度并记录,高热的情况下(体温达到38°C)对患儿进行退热治疗,当患儿出现抽搐时给予其适当的吸氧、输液等治疗方式。另外告知患儿家属疾病的重要性,分析疾病原因并对其情绪进行稳定,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告知患儿家属疾病的相关知识。②发热阶段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与体温变化,告知患儿家属如何对体温进行监测,识别患儿提温升高情况,如患儿出现精神不振、寒战,精神萎靡,面色潮红或苍白等情况,应立即测量体温并需要立即进行护理干预,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告知患儿家属降温的相关知识,如使用冰袋降温、温水擦浴等。③出院阶段:对于出院的患儿,护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健康指导,指导患儿出现惊厥的原因,平常注意患儿体温的监测,体温达到38°C以予以干预,并且适当的控制患儿临床症状,降低其发作的次数及时间;流感的季节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容易感染导致发热引起惊厥的发生。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①惊厥次数、②退热时间、③住院时间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x2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x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明确,实验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在惊厥次数、退热时间、住院时间上存在差异,其中实验组患儿较优(P<0.05)。
表1 两组患儿惊厥次数、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分析(±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n) 惊厥次数(次) 退热时间(min) 住院时间(d)实验组 22 1.21±0.20# 4.04±1.21# 4.54±2.68#对照组 23 3.68±0.68 6.98±1.24 6.97±2.32
小儿高热惊厥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是指患儿突然发热,而在病情持续一段时间后临床表现为抽搐、呼吸急促,严重情况下甚至会让患儿出现昏迷,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1],该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而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因此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护理,进一步稳定患儿的病情,从而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阶段性护理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方式,在小儿发病的各个阶段运用护理干预,进而降低患儿惊厥的发作次数,还能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而通过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提升患儿疾病的知晓程度[2],并且还能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在阶段性护理过程中,能够提升护理干预的全面性、阶段性以及计划性,从而保证护理效果。另外还能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让其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高热惊厥预防知识与抢救措施,避免出现疾病复发现象。通过提升患儿家属遵医行为的方式来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缓解改善护患关系[3]。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在惊厥次数、退热时间、住院时间上存在差异,其中实验组患儿较优(P<0.05)。
研究表明,在高热惊厥患儿护理中予以阶段性护理干预,能改善护理质量,并提升其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