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仓百人一首》中,歌人利用自身认知能力和事物间的相似性,丰富了和歌创作。用野雉的尾巴比喻时间之长,突出长夜漫漫;用芦苇之节比喻时间之短,表现与恋人相守时间之短;用深不可见的礁石比喻心中的爱恋,衬托女子的苦恋;用乱糟糟的长发比喻心绪,突出心绪之杂乱;用被熬制的海盐比喻心情,烘托心情的焦灼。歌人的隐喻表达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歌人认知世界的直接表现。
关键词:女性恋歌;隐喻表现;认知
作者简介:马宁(1997-),女,汉族,河南鹤壁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2
《小仓百人一首》由著名歌人藤原定家从万叶到镰仓时代前后共六七百年间,选出了最有代表性的一百位歌人的和歌作品组成的和歌集,在民众间流传广泛。歌集中的和歌各具特色,组成了一幅描绘古代日本的绚烂的历史画卷。爱情和和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代日本人经常把爱情作为和歌的主题去吟诵爱情,这种和歌被称为恋歌。在《小仓百人一首》中恋歌占着很大的比重,几乎过半。由于古代女性地位的特殊,女性恋歌记录着王朝的悲欢离合,也是考察古代日本人的生活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的有效工具。
本文研究对象为女性恋歌。此处的女歌,采用铃木日出男(1990)所下的定义:女歌不仅指女性吟咏的和歌,也指男性歌人以女性口吻所吟咏的和歌[1]。本文以包括男性歌人站在女性立场以女性口吻吟咏的和歌在内的18首女性恋歌为研究对象。男性以女性口吻吟咏的和歌共计4首,分别是和歌集中的第3首、第21首、第85首和第97首。本文以相关文学理论与隐喻认知理论为立足点,对18首和歌进行筛选分析,其中包含隐喻现象的共计6首。文学通过形象化诸手段反映外在的客观世界,表达人类丰富多变的内心情感,捕捉人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和体验[4](季广茂,2002)。隐喻依赖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文学中的隐喻,作者除了利用喻体事物在功能、属性和构造上的特征,表达作为本体的对象物的意象,突出其特征[5](鸠冈晨,1997),也会根据自身对外界的认知,自己创作隐喻。通过女性恋歌中的隐喻现象的分析,可以有效考察古代日本人的社会生活和对世界的认知。
1.与自然景物相关的隐喻表现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亲近自然的民族特性。在日本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借助于自然景物使抽象的概念实体化,歌人的感情流露更显真挚。
1.1自然景观和时间的类比
女性恋歌中与时间相关的隐喻表现主要有3首,主要表达等待恋人时长夜如此漫长以及和恋人相见相守的时间如此之短,如此之快。通过自然和时间的类比,能体会到平安时代男女情事百态。
例1 あしびきの 山鳥の尾の しだり尾の 長長し夜を ひとりかも寝む(3·柿本人麻呂)
译:野雉深山里,尾垂与地连。漫漫秋夜冷,只恐又独眠[2](刘德润,2007)。
柿本人麻吕作为和歌史上最出色的歌人,有近300首和歌被《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收录。例1的和歌不难窥见柿本人麻吕高超的和歌技艺。这首和歌刻画了在漫漫长夜中等待爱人却不得的孤单难眠的女子形象。野雉是日本的一种野鸟,雄性拥有长长的能垂下来的尾巴。此处用雄鸟长长的尾巴比喻漫漫的長夜,焦急等待爱人到来的形象野跃然纸上。据日本民间传说,雄野雉和雌野雉在白天的时候相守,夜晚时分隔山独眠。歌人将野雉的习性与自身的孤独联想起来,奠定了和歌孤寂悲凉的氛围。秋夜本就漫长孤寂,久候不至的恋人又为这漫长秋夜平添了寂寞,夜晚更萧瑟了。
例2 難波潟 短き葦の ふしの間も 逢わでこの世を 過ぐしてよとや(19·伊勢)
译:短短芦苇节,难波满海滩。相逢无片刻,只叹命将残[2](刘德润,2007)。
例3 難波江の 葦のかりぬの ひとよゆゑ みをつくしてや 恋ひわたるべき(88·皇家門院別当)
译:难波苇节短,一夜虽尽欢。但愿情长久,委身无怨言[2](刘德润,2007)。
难波湾芦苇丛生。芦苇一般都不会超过3米,却能生出20个短节。因此,芦苇之节普遍非常短,常用来类比时间之短。上面两首和歌都用难波湾中的芦苇节来形容和恋人相守时间之短。例2中用短短的芦苇节比喻春宵苦短,暗含女子对美好时光短暂的哀怨。难波湾繁茂的芦苇也是女子相思之情的载体,肆意增长,密密麻麻。例3中用芦苇之节比喻相守时光的短暂,一夜过去需要分离,但是对你的爱情却不会随着分离而结束。,也希望你的感情也能长久。生动的比喻将女子对爱情奋不顾身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识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是人类认知外界的直接产物,与人类的思维、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3](王寅,2007)。人类认知的结果也影响着人类新的认知活动。用芦苇之节比喻时间的短暂,这种表达在和歌创作中随处可见。现代日本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惯用语表达。
1.2退潮后难以寻到的礁石和隐藏的爱恋
例4 わが袖は 潮干に見えぬ 沖の石の 人こそ知らぬ 乾く間もなし(92·二条院讃岐)
译:两袖无干处,谁知此恨长。滔滔潮落后,礁石水中藏[2](刘德润,2007)。
平常在岸上看不见的礁石,会随着潮水的退落而显现。只有隐藏在海底的礁石,涨潮的潮水已退却,依然藏在水中不轻易显露。这就像我对你的爱恋,无人知晓,亦不显露于人前。这首和歌是忍受苦恋的女子的独咏歌。这份恋爱无人知晓,只有女子独自一人忍受爱意带来的痛苦。将礁石和隐藏的爱恋联系起来,这种表达并不常见,是歌人本身的创作,与歌人自身的认知有关。这种隐喻表达,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因苦恋而烦恼哭泣的女子形象。
2.与人类生活有关的隐喻表现
隐喻表现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掺和,整个隐喻系统都无法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女性恋歌中与生活有关的人类表现,极具女性个人风采。
2.1睡乱的长发和纷杂的心绪
例5 長からむ 心も知らず 黒髪の 乱れて今朝は 物をこそ思へ(80·待賢門院堀河)
译:但愿情长久,君心妾不知。朝来秀发乱,万绪动忧思[2](刘德润,2007)。
在平安时代,妻访婚是主要的婚姻形式。女性只能等待男性上门,两人才可相见。因此,由于双方见面不固定女性对另一半感情越深越会陷入患得患失中无法自拔。不安心绪的杂乱借助睡醒之后头发交叉的乱产生了实体,这一隐喻表现使旁观者也产生了共情。日本女性始终会将自己的长发梳的整整齐齐,不会让他人轻易看见自己乱糟糟的头发。所以日本文学作品中,经常用乱杂的黑发代表内心隐藏的苦恼和矛盾。代表不让旁人知晓的隐秘活动。
2.2被熬制的海盐和焦灼的心
例6 来ぬ人を まつほの浦の 夕なぎに 焼くや藻塩の 身もこがれつつ(97·権中納言定家)
译:思君终不见,浪静海黄昏。卤水釜中沸,侬心亦似焚[2](刘德润,2007)。
这首和歌描述了一直等待恋人的女子始终等不到恋人的到来,心情就像被火光熬制的海盐一样受着无限煎熬。静寂的海面,熬制海盐的火苗在飞舞,燃烧出的烟雾直达天际。火苗和烟雾生动地传达出了等待恋人来访却等不到的女子内心的焦虑和寂寥。比喻切合,感情真挚。这首和歌出自藤原定家,是他借用女性口吻做出的恋歌,也是他借用《万叶集》中的一首长歌作为本歌而写成。和歌中描写古代熬制海盐的场景,定家并未亲眼所见,而是他怀着对古代的憧憬和想象创作出来的,是他将自己对世界已有的认知和自身思维方式即合理想象结合起来描绘出了和歌中的场景。隐喻表现与人类认知世界的结果息息相关。
3.隐喻与人类世界的密切联系
隐喻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也体现在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隐喻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隐喻思维能力是伴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进化的高级阶段。女性恋歌中的隐喻表现大部分和人类日常经营息息相关,表现了女性独有的思维特点和女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心境写照。
隐喻可以表现事物的微妙和细节,隐喻系统中的事物也相互呼应,这是直接表达中不能实现的。利用野雉和芦苇的特征比喻时间的长短,在这个隐喻表现中,借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将两者联系起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也为文学表达增添了艺术性。平安时代的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都以黑黑的长发为美。女性不会让男性轻易看见自己,更不用说乱糟糟的头发。因此,用乱发比喻纷杂的心绪这一表达极具女性特色。海盐相关的隐喻更是表现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取材自《万叶集》的和歌而做出的和歌,可以体会到男性的浑厚,这是女性和歌中不容易感受的特质,也表现了男女在进行创作时认知世界的方法的不同。礁石的相关隐喻是歌人在对世界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自身的观察,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创造地隐喻,极具个人风格。
4.结语
歌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通过利用喻体事物在属性和构造上的特征,创造了隐喻表现,突出了本体的特征[6](张建芳,2017),使文学创作更加生动形象,富有个人色彩。女性歌人的隐喻多与自身周圍的环境相关,多为日常经常接触的事物或者女性独有的事物,更为广阔的世界接触的较少。通过女性恋歌,可以窥见女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受到的局限,这些局限也影响了女性对当时世界的认知。隐喻存在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类的思维中,并反作用与人类的思维方式,随之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新颖隐喻产生的来源。
参考文献:
[1]铃木日出男.古代日本和歌史论[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刘德润.小仓百人一首——日本古典和歌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季广茂.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鸠冈晨.短歌的技法——意象和比喻[M].东京:东京饭塚书店,1997.
[6]张建芳.《小仓百人一首》四季歌中的隐喻及其意象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