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芬
摘要:学校是理想教育的主阵地,理想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理想教育与教学实践。笔者抓住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科教材资源内涵的挖掘方面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从而强化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理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0-120-2
理想是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它是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个有理想的人,就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有了奋斗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就会用理想丰富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未来更加美好。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是理想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努力挖掘教材中理想教育的内涵和德育的最佳切入点,有意识地渗透理想教育,给学生指引努力的方向,找准理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让理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那么理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利用教材资源、语文阅读的开展、写作教学的训练,引导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理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想境界。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进行理想教育
1.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
语文课进行新课教授时,教师可以把握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渗透。中学语文教材的名家名作,往往凝结着作者的情感精华。因此,在每堂新课开始时,笔者常常给学生介绍作者简介,在简介作者时,就巧妙地融入了理想教育,让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整理的作者的生平事迹,如《故乡》的作者鲁迅,就是同学们很熟悉的作家。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好几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一开始上课,笔者就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下初中语文课本中还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鲁迅年轻时有怎样的志向,学生纷纷回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鲁迅立志学医,是为了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延误的病人,可是后来却改变了主意,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觉得要拯救中国,就要唤醒中国国民的灵魂,要从精神上拯救这些思想落后、愚昧麻木的国民,从而拯救国家。最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我们作为新时代有理想的中学生,我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像鲁迅先生一样,把祖国的前途和个人的理想结合起来,把为建设富强、繁荣的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自己的理想。再如讲到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人生奋斗轨迹,他们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有报效祖国的理想壮志。
2.感受文中人物形象,渗透理想教育
文章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有理想、有信念、胸怀大志。如人物传记《美丽的颜色》中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和丈夫比埃尔·居里合作科研,通过艰辛努力,终于在沥青铀矿里提炼出镭,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感受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忘我奉献的人格魅力。再如学习《邓稼先》,可以分析邓稼先这一伟大人物的形象,让学生了解他们追求理想,为祖国的科研工作所做的不懈努力,从而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通过学习这些人物传记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人物成长奋斗的历程,激励学生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二、积极开展阅读活动,渗透理想教育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活理想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生活理想是人们憧憬美好的未来,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活理想,主要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得有品质、有价值。例如,在学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通过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来打动学生,然后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从而让学生受到启发——人生的道路总是曲折坎坷的,教导学生一定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挫折。让自己认真地活好每一天,不丧失希望和斗志,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又如,在教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满树繁盛的紫藤萝花的美丽,同时还要让学生研读文中赏花、忆花、悟花的情节,让学生明白生命是神圣的,珍爱生命的意识植入学生的心间,要好好地活下去,生命的長河是永无止境的,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在课外阅读经典作品中渗透道德理想教育,培育崇高的理想人格
课外阅读会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在阅读教学拓展延伸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经典名著和名人传记作品,使学生从这些经典作品和名人的身上汲取精神食粮,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为培养自己崇高的理想人格增添力量。如奥斯特洛夫斯基不仅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著作的杰出作家,而且还是身残志坚的自强典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的对于人生苦难,生命意义的见解和思考。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深入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灵魂,感受一个伟大而又苦难的人的崇高的人格魅力。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努力学习,像这样的伟人数不胜数,如贝多芬、霍金、史铁生等,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多读伟人的传记和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些伟人的精神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名字流芳千古。课外时间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传记作品,了解名人的辉煌人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坚韧的品质,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发挥作文教学优势,强化理想教育
俗话说,言为心声,写作是人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流露和表达,最能反映其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写作训练是师生心灵对话的桥梁,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理想教育空间。
1.让学生参与讨论,学会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实现学生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的内容应贴近时代,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乐于参与,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如在《弯腰也是一种美丽》《最幸福的模样》等作文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理由,从而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把对生活的认识看法态度写成文章,写作文的过程就是锤炼学生如何生活、如何成长的过程。
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理想信念
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定也是一个能担当大任的人,也就是有理想信念的人。例如,在教授《责任》《青春》等作文教學中,笔者指导学生收集古今中外伟人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担当责任的论据材料,指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青春时光中,自己有没有虚度年华,有没有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担当起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的职责,不负韶华,不负自己。在作文中来描绘青春的蓝图,启迪人生智慧,浸透着理想的丰富内涵,交上一份优异的人生答卷。
四、结语
理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顺理成章,切实可行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巧妙地利用语文教材资源,挖掘教材中理想教育的丰富素材,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写作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使理想教育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进之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契机,努力渗透理想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树立高尚的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小玲.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0(34).
[2]李玉发.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理想教育初探[J].阅读与鉴赏:初中.学术版上旬刊,2011(8):40-42.
[3]张剑云.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理想教育[J].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2(3):75.
注:本文为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课题名称:《理想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Z2019ZX04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朝阳中学,福建 福州 3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