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兵 袁华萍
(安徽财经大学 a.国际经济贸易学院;b.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当前,中国低端制造业发展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加大了对制造业的重视力度,随着房价、地价与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涨,低端制造业发展日益困难,代工制造业(大部分为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要素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加大,虽部分低端制造业也呈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趋势,但由于中国国内物流成本较高,无法完全实现在经济梯度间转移[1]。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国低端制造业处于GVC低端,产业附加值低,并带来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应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2]。而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需要大量的纺织、造纸、食品、钢铁等目前由低端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如低端制造业大量转型,让位于高端制造业,上述产品由谁来供给?《中国2025制造业规划》指出了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发展战略,坚持 “智能、绿色与高端” 的发展方向,低端制造业同样可引入高端技术,实现绿色发展,能为中国经济 “提质增效” 提供支持,是制造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低端制造业应如何发展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做后盾,流通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空谈,重视制造业也是当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政策重要取向。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使用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比、利润率等产业绩效指标、以及工业 “三废” 排放情况对制造业细分行业进行考察,依据中国产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结合产业结构相关理论(霍夫曼定律、钱纳里工业发展阶段论、罗斯托主导部门选择理论等),对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进行分类,将其分为高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与基础制造业三类,低端制造业被认为产业附加值低,在国际分工与交换中处于价值链底端的产业群,是中国发达经济区域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基础制造业是为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提供基本能源、动力与原材料的支撑产业群,与常规能源的加工利用紧密联系;高端制造业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发挥“后发优势”,抢占现代制造业技术制高点,实施产业升级战略重点发展的产业群,三类制造业的细分行业,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制造业的细分行业分类
从表1所列出的低端制造业的细分行业来看,这些产业往往与生产、生活相关,大部分产业为社会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与生活资料(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家具、服装、造纸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中国人口众多,保障人民基本需要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而且其中的部分产业,如 “废气资源综合利用业” 本身就符合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能够实现资源节约和能源供给结构的转换,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但有些产业确实具有高污染、低绩效的特征(造纸、纺织等),应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变产业资源使用方式,降低污染水平,提升产业绩效。因此,对中国低端制造业发展路径的探索,应根据其污染程度与产业绩效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依据低端制造业的污染程度和产业绩效,本文对低端制造业细分行业进行以下分类,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低端制造业污染程度与产业绩效分类矩阵
在表2中列出的四类低端制造业,应实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对于污染程度高、资源利用效率低的低端制造业,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污染控制技术,提升产业绩效;对于产业绩效良好,污染高的低端制造业,尽快发展污染处理技术,将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应大力发展环境污染程度低、附加值高的低端制造业;对于环境污染与绩效均处于较低水平的低端制造业应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提升产业绩效。总之,应深入考察我国低端制造业的细分行业,不同类别的低端制造业的产业政策着力点应有所不同。
本文对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按照单位 “三废” 排放情况进行探讨,依据单位GDP产生的污染量,使用公式:
第i个行业单位GDP的三废排放量=第I个行业工业总产值/第I个行业三废排放量
分别对工业细分行业中的低端制造业固废(万元/吨)、废水(万元/吨)、废气(元/升)排放量进行计算,表3给出低端制造业三废排放情况及其在制造业行业内排名情况,限于篇幅,高端制造业与基础制造业的排放情况不做显示。
表3 中国低端制造业三废排放情况及其行业排名(2015)
表3 (续)
从表3可以看出,在固废排放方面,大部分低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排名都比较靠后,仅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排名第8)、造纸及纸制品业(排名第10)位于前列;在废气排放方面,位于前10名有农副食品加工业(第8),食品制造业(第9),其余的细分行业排名均比较靠后;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废水排放方面来看,排名较高的主要有造纸、纺织与化学纤维等行业。如果分别提取 “三废” 排放的前10名的行业来看,大部分属于基础制造业,甚至还有一部分(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来自于高端制造业,如表4、表5所示。
表4 中国工业细分行业单位固废、废气排放量前10名
表5 中国工业细分行业单位废水排放量前10名
由可见,造成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制造业来源大部分来自于基础制造业,虽然来自单位废水排放的大部分行业来自于低端制造业,但也有部分属于基础制造业,从工业 “三废” 排放位于前列的行业综合考察,低端制造业显然不是造成工业污染的主要原因。
本文采用利润率、资本—产出比与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对中国低端制造业产业绩效进行计算,并将其与制造业整体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以衡量低端制造业市场绩效,分别使用下列公式。
第i个行业资本i产出比=第i个行业资本投入量/第i个行业总产值:用于衡量资本使用效率。
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各种算式,我把学生分成了男女两队,让学生进行抢答对抗竞赛,男女两队在活动中,表现得特别踊跃,比赛状况十分胶着,两队都铆足了劲儿,要比出个上下来,通过组织这样的对抗竞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的同时,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都积极地开动脑筋抢答问题,而且在竞赛中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团结互助,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我对学生在竞赛中的良好表现做出了表扬,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这样一来,这次的趣味性教学获得了圆满成功。
第i个行业劳动生产率=第i个行业资本投入量/第i个行业总产值:用于考查劳动力使用效率。
依据上述公式,利用中国工业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将低端制造业相关指标分别与制造业行业平均值进行对比,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中国低端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业绩效
从表6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低端制造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高于制造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从资本—产出比(行业平均为1.08),劳动生产率(6.771万元/人)这两个指标来看,低端制造业中的大部分行业也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具有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等行业低于这一水平;医药、烟草、造纸等行业的资本—产出比低于行业平均值(1.08);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制造业行业平均水平,总体来看,大部分低端制造业的产业绩效良好。
采用污染与产业绩效组合指标对中国低端制造业的细分行业进行分析,可以将中国低端制造业分为四类:
第一,污染程度低,产业绩效高的行业。这类低端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劳动力密集特征,是中国目前缺乏专业技能劳动力高密度就业的行业。如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业等行业,发展该类产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为 “肌肉型” 劳动力提供就业场所,应大力发展该类产业,继续保持中国在此类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第二,污染程度高,产业绩效高的行业。此类行业发展重点应放在污染控制上,将行业发展的 “负外部性” 降到最低。烟草制品,医药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具有此类特征。发展该类制造业不仅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如茶、酒、食品等产品的制造,能够将 “中国元素” 注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污染程度高,产业绩效低的行业。这类行业应严格环保标准,并积极推动其利用规模经济,促进其 “提质增效”,推动制度变迁;对于部分规模小、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应停产整顿,直至从产业结构系统中撤出。纺织与化纤等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此类特征。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 “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后,“工匠精神” 成为理论研究与政策文件中的关键词之一。长期以来,“中国制造” 与“日本制造”“意大利制造” 相比,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与中国低端制造业领域缺乏 “工匠精神” 不无关系。因此,发展低端制造业需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 “工匠精神”,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提高 “工匠” 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地位;培育有利于 “工匠” 发展的外部环境,涌现出越来越多的 “工匠”,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让 “工匠” 有动力,有压力,愿意踏实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创新进取,为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与结构升级提供人才支持,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尽早推动 “中国制造” 走向“中国精造”。
当前,在 “工匠精神” 与产业技术升级的驱动下,中国低端制造业同样能够生产出的 “高端产品”,低端制造业应沿着 “中国制造” 向 “中国精造” 的线路进行产品结构升级。中国低端制造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是 “大” 而不 “强”,是中国低端制造领域缺乏 “精品” 的直观反映。因此,要提高低端制造业的产业附加值,提高低端制造业技术水平与资本回报率,降低产业运行成本,提升利润率。
在低端制造业产品结构升级中,要积极推动中国制造业精品 “品牌” 培育,打造一批享誉世界的 “中国制造” 品牌,提升中国低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需要大力培育制造业中的 “精品”,推动制造业升级,在品牌建设中,可将中国文化凝练到产品品牌中去,如 “老北京布鞋” 采用传统绣花工艺与手工工序,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嵌入产品设计中,在国内外市场颇受欢迎。
世界上没有绝对 “零污染” 的产业,不能 “倒洗澡水时连孩子一起倒了”,不能因为低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有 “三废” 排放,就将其淘汰。在推动低端制造业发展进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能源供给结构,减少化石原料的投入,将低端制造业的污染治理水平降低到最小限度,实现绿色发展。
积极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用新能源替代常规能源,通过改变能源供给结构,降低低端制造业的污染程度,加大新能源在低端制造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降低常规能源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改变线性经济(大量开发,大量污染与大量废弃物)发展方式,将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模式,将低端制造业发展与污染治理相结合,用再生资源来替代原生资源,减少原生资源的投入给环境带来的破坏。
“大国经济” 需要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与工业结构,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 “稳健性” 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3]。国际间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大致经历了 “美国-西欧-亚洲四小龙-中国-东南亚” 的基本过程[4],历史上,欧美都曾经经历了制造业外迁后造成的 “产业空心化” 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中国在制造业发展中应建立 “低端” 与 “高端” 同在的合理的制造业内部结构[5],高端制造业代表工业结构演变的方向与趋势,低端制造业大量存在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长期 “情境”,发展低端制造业能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带来保障[6]。
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指引下,利用高端技术提升低端制造业。随着中国 “肌肉型” 劳动力的减少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低端制造业利用 “高端技术”,推动产业绩效提升的发展方向具有可能性与必要性,不仅能够提高低端制造业的产业绩效,也是低端制造业在中国工业经济 “提质增效” 背景下的合理选择。
中国低端制造业应加快利用高端技术步伐,提高产业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产业绩效。从中国低端制造业发展实践来看,正在逐步引入高端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许多传统有手工的工艺已逐步被机器替代,低端制造业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将低端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端延伸,以 “链主” 地位嵌入全球价值链[7],提升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附加值,进而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发展目标。
本文是在中国实施制造业2025规划背景下,探索在低端制造业如何走向 “高端化” 与 “绿色化” 的问题。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 “去工业化” 带来的问题,从中汲取教训,积极推动中国低端制造业,即降低污染,提升产业绩效,也是中国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中国应为低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新政策空间与制度支持,鼓励支持低端制造业沿着 “产品升级—附加值提升” 路径发展,而不是简单将其置换为 “高端制造业” 与第三产业,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满足中国庞大国内市场需求,维持物价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