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尼姑,叶 宏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常言道:树有根,水有源,人群如此。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家族谱系不分你我,分支他系。彝族认为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源,如动物有动物的起源、植物有植物的根源,而家谱(谱系)就是人的根源。谱系,彝语称“”或“”,简称“”。其中,“”意为人,“”意为代数、辈数,“”或“”意指谱系代数或各支系的繁衍发展史。
当今世界处于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如何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世界各地少数族裔面临的共性问题。一方面,要保护民族文化不被外界强势文化所涵化,保持文化活力,推动代际传承;另一方面,要适应主流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文化创新。在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深刻影响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当下,很多彝族年轻人都不谙熟自己的家支谱系,只有少数年长者谙熟。如果长此以往,一旦若干年后长者们去世,那么谙熟彝族谱系的人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及时抢救和保护彝族谱牒对于延续家支情感、传承彝族文化至关重要。[1]从1956年起,由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共百余人参加的彝族社会调查组,对川、滇、黔、桂四省(区)开展了彝族社会历史调查,前后历时8年。在川滇大小凉山开展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彝族谱系的历史和现状是调查组着重调查的专题之一。[2]3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多数地区的彝族家谱教育被取缔或禁止,只有少部分地区在暗中实施、习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族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抢救和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工作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上。真正意义上的彝族谱系研究始于1983年。在这一年中,彝族谱牒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被列为川、滇、黔、桂彝文古籍协作会的重点项目,并于1986年6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会”上被列为国家“七五”期间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重点项目。[2]4
随着电视、网络媒体的发展,族群记忆的衰退、遗忘等给谱系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冲击。沙色四子(吉尼曲木)谱系亦然,如吉尼阿呷、里波果惹、里波哟惹、里波哟哟支谱系已失传。自本世纪以来,国内编纂彝族谱系的不乏其人,如曲木车和编的《中国彝族谱牒选编》、阿石尼古编的《彝族谱牒源流考》、普学旺编的《中国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视角梳理了彝族各支系的繁衍脉络,但对谱系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对已有谱牒多为简单的搜集整理,缺乏科学、系统的探讨。
据《勒俄特依》记载:
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谱系,如,天地谱、雪族谱、猴氏谱等。天地的一代,混沌演变水;天地的二代,地上雾蒙蒙;天地的三代,水色变金黄;天地的四代,地面有星光;天地的五代,星星发出声;天地的六代,发声后平静;天地的七代,平静后又变;天地的八代,变化来势猛。[3]3-5
雪族子孙十二种,有血的六种,无血的六种。无血六种是:草为第一种,分支出去后,住在草原上,遍地都是黑头草。宽叶树为第二种,柏杨是雪子。针叶树为第三种,住在杉林中。水筋草是第四种,水筋是雪子。铁灯草是第五种,住在沼泽边。藤蔓是第六种,住在树根岩壁边。有血六种是:蛙为第一种,派生出三家,住在水池边。蛙类的长子,成为癞蛤蟆,住在土洞中;蛙类的次子,成为红田鸡,住在溪水边;蛙类的幺子,成为绿青蛙,住在屋檐下。蛙类繁殖无数量。蛇为第二种。蛇类长子分出后,住在峭岩陡壁下,成为龙蛇的土司。蛇类次子分出后,住在阴湿沟谷里,成为常见的长蛇。蛇类幺子分出后,住在沼泽水池边,成为红嘴蛇。蛇类繁殖无数量。鹰为第三种。鹰类长子分出后,就是天空的神鹰,成为鸟中的皇帝,住在白云山。鸟中的土司,就是花孔雀,住在东海边。鸟中的头目,就是天空的飞雁,住在谷戳戳洪山。鹰类次子分出后,成为普通的鹰类。它的老大分出后,成为黑色秃头鹰,住在杉林里。它的老二分出后,白色鹞,住在龙头山。它的老幺分出后,成为饿老鹰,终日漫天游。鹰类的幺子分出后,成为褐色山鹞子,住在呷洛列鄙。熊为第四种。黑熊分三家,住在深山老林里,黑熊繁殖无数量。猴为第五种。猴类分三家,住在树林与岩上,猴类繁殖无数量。[3]31-33
木武格子是一代,格子格扎是二代,格扎哈木是三代,哈木阿苏是四代,阿苏朴敏是五代,朴敏楂基是六代,楂基楂底是七代,楂底阿吕是八代,阿吕居子是九代。[3]35
希慕遮,人名,彝族始祖。出自哎哺部落。[4]16《贵州通志·土司志》引《罗鬼夷书》说:“一世孟赾(慕遮)自旄牛徼外,入居邛(今在四川省凉山州)之卤。”[5]《中国彝族谱牒选编》记载,从“堵阿青”传至“希慕遮”共66代:
堵阿青→阿青俄→俄起元→起元柱→柱阿得→阿得松→松更保→更保秋→秋本来→本来立→立阿苴→苴期顺→期顺弄→弄苴肯→肯阿达→阿达期→期阿色→阿色保→保阿琴→阿琴维→维起胜→起胜者→者力苴→力苴青→青阿夫→阿夫额→额坦子→坦子松→松麻者→麻者荣→荣阿勒→阿勒引→引莫俄→莫俄松→松阿理→阿理子→子尼荣→尼荣尾、尾阿更→阿更那→那阿林→阿林咪→咪苴莫、苴莫朵→朵兴罗→兴罗云→罗云得→得阿柱→阿柱者→者苴色、苴色子、子俄松、俄松兴→兴阿勒→阿勒斗→斗木林→木林磨→磨基过→过桑子→桑子俄→俄阿育→阿育僰→僰苴氐→氐蒙苴→蒙苴眉→苴眉契。[6]3-4
其末代苴眉契,就是希慕遮。
笃慕(即笃阿慕)是希慕遮的三十一世孙,约当春秋末年人。[4]245他是彝族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被许多地方彝族奉为人文始祖。[7]66笃慕,在《宇宙人文论》《彝族源流》《西南彝志》《勒俄特依》《中国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中分别译作笃弭、笃米、笃慕俄、居木武吾、笃阿慕。
据《中国彝族谱牒选编》记载,从“希慕遮”传至“笃阿慕”共31代:
苴眉契(希慕遮)→契堵佐→佐道古→古朱诗→诗嘎立→立嘎咪→咪窄拐→窄拐作→作嘎且→且嘎宗→宗嘎贤→贤嘎己→己迫勒→迫勒道→道孟尼→孟尼赤→赤嘎索→索嘎德→德喜所→喜所朵→朵碧额→碧额堵→堵洗显→洗显陀→陀阿大→大阿武→阿武补→补朱勒→朱勒武→武洛撮→撮朱笃→笃阿慕(笃慕)。[6]5-6
滇中滇南峨山、双柏、石屏和新平的彝文族谱大同小异,祖源上都可以追溯至远古父系氏族时期的细德依(贵州彝文古籍译为希慕遮),细德依为第一代始祖,阿普笃慕为细德依的第36世孙。如:
细德依(希慕遮)→依赫嘿→赫嘿尼→尼也吉→也吉卓→卓阿猜→猜阿佐→佐阿兹→兹拍勒→拍勒德→阿普德→德觅尼→觅尼切、切阿苏→苏阿德→德阿索→索阿俄→俄阿也→也阿茂→茂阿额→额达达→达毕额→毕额切→切施奢→施奢朵→朵阿迭、迭拍勒→拍勒切→切额逮→逮阿吾→阿吾保→保卓莫→卓莫俄→俄卓查→→卓查笃→笃慕(笃阿慕)。[8]
可见,《中国彝族谱牒选编》与峨山、双柏、石屏和新平等地的彝文族谱有所差异,前者从希慕遮传至笃阿慕31代,后者细德依(希慕遮)传至笃慕35代,其谱系代数差为4代。据《勒俄特依》记载:
雪子施纳一代生子不见父,施纳子哈两代生子不见父,子哈第宜三代生子不见父,第宜苏涅四代生子不见父,苏涅阿署五代生子不见父,阿署阿俄六代生子不见父,阿俄石尔七代生子不见父,石尔俄特八代生子不见父。[3]69石尔俄特是一代,俄特俄勒是二代,俄勒却布是三代。却布生三子:却布居斯未成家,却布居尔未娶媳,只有却布居木安了家。[3]76-78却布居木啊,发髻弯弯如长角,裤脚长长拖地上,身披十层毡,不时搭在肩头上。想要娶个如意妻,娶了美女俄池来。结婚二十一年后,养了三个好儿子。[3]81
武吾三子啊,分住在三方:武吾拉叶是汉族,数他见识广,垒石做地界,所有平坝被他占,住在海湖池水边。武吾格子是彝族,挽起草结做地界,住在高山峡谷间,内称古侯曲涅支,外称阿布阿尔支。武吾斯沙是藏族,插起木牌做地界,住在高原上,境内称藏族,境外称喇嘛。[3]98
笃慕的六个儿子,即慕阿切、慕阿考、慕阿热、慕阿卧、慕克克、慕齐齐,他们分别是彝族武、乍、糯、恒、布、默六大支系的祖先。[3]113武、乍二长子,往楚吐以南;糯、恒二次子,拓鲁波以北;布、默二幼子,居于实液中部。[4]241长房武、乍后裔往楚吐以南迁徙,繁衍成为今滇中、滇南、滇西一带的彝族祖先;次房糯、恒后裔往鲁波(今四川雷波县)以北迁徙,繁衍成为今云南昭通、云南宁蒗、云南丽江、云南迪庆、四川一带的彝族祖先;幺房布、默后裔居于实液中部,繁衍成为今云南会泽、宣威、曲靖和贵州毕节、六盘水、安顺以及广西等地一带的彝族祖先。由于记述六祖的抄本各异,武部(慕阿切)称慕雅切,乍部(慕阿考)称慕雅考,糯部(慕阿热)称慕雅热,恒部(慕阿卧)称慕雅卧,布部(慕克克),默部(慕齐齐)。
“慕雅卧”又称慕阿卧。如:
恒祖慕阿卧,慕阿卧一代,卧阿勒二代,勒来博三代,博阿年四年,年阿恒五代,年阿恒那代,住昭阿己夺,择吉行搬迁,离昭阿己夺,住卓阿年卧;在卓阿年卧,恒家三个儿,分支各搬迁;长子年根祖,住枯姆汶纽;次子年德登,住麻歹放图;幼子年根恒①,住阿咪道;根恒有九子,九子勤垦耕,九处去开垦,九处有发展,恒家得兴荣。[9]
据《彝族创世志·谱牒志》记载,“在乍乍洪凯,举恒子九房。三房立为君。”[4]241-242“格格洪块地,恒的九个子。”[22]“洛洛合克这地方,古侯九子在此分。”[3]137-140由此分析,乍乍洪凯、格格洪块和洛洛合克应该指同一处,“举恒”和“恒”都在此生下了九子,史称“(古侯)九子”。本文试图梳理“慕阿卧”至“根恒(古侯)”的谱系:慕雅卧、卧阿勒、勒来博、博阿年、年阿恒、恒根恒(恒古侯)。
古侯、曲涅入凉山的年代在汉代以前。[3]239据《中国彝族谱牒选编》记载,(古侯)分九子:
据《彝族谱牒源流考》记载,古侯分九子:
据《勒俄特依》记载:“古侯欧阿、古侯瓦惹、古侯底底、古侯瓦尼、古侯瓦展、古侯滋滋、古侯委卓、古侯底惹、古侯芒布。”[3]140-142可见,古侯九子名称各异。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欧阿→瓦惹→底底→瓦尼→瓦展→委卓→底惹→芒布”较为一致。《勒俄特依》又记载:,“堵支”同“堵资”,又据《中国彝族谱牒选编》记载,“堵资”为古侯第四子。本文试图梳理古侯九子谱系:
据《中国彝族谱牒选编·四川卷》记载:
又据《勒俄特依》记载,地俄分九子:地俄木而、地俄侯阿、地俄格阿、地俄麻志、地俄委洪、地俄阿尔、地俄嘎阿、地俄曲阿、地俄柄阿。[3]143-144
“呷尔普提”源于古侯部,另有译作甘尔普提、嘎尔普提等。从“地俄”传至“普提”共15代:
图1 沙色四子谱系图
彝族从事某种固定的职业,并以该职业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曲木,有译作邱莫、曲莫、邛莫等。“邱莫洛伍”是丧葬仪式和“尼姆”祭祖仪式中协助毕摩,负责守灵、拔灵竹、点燃焚尸架等工作的一种职业。以后逐步演变为姓氏。凉山彝族有许多家支中有此姓。[13]269“(曲木洛伍)”是从事祭祀的神职人员,也是送灵仪式上送灵牌的职业。彝族支系中用“(曲木)”作为姓氏的有40余支:沙色曲木、吉尼曲木、尼勒曲木、尼玛曲木、拉玛曲木、阿苏曲木、帕查曲木、子尔曲木、木勒曲木等。其中,“(木勒曲木)”的祖先并未从事“(曲木洛伍)”这一职业。民国时期,因为木勒格子刺杀邓秀廷未遂,木勒家族被四川军阀邓秀廷残酷屠杀130多人,剩下的人四散而逃,无法逃脱的改姓为“邱莫”,才得以生存,因此也称“木勒邱莫”。[13]273
沙色四子又称沙色曲木,分支于呷尔普提。
呷尔普提分,普提分五子,普提卫狄分,卫狄卫郭分,卫郭思义分,思义木乌分,木乌思灭分,思灭斯杰分,斯杰色界分,色界阿普分,阿普沙色分,沙色分四子:长子沙色卧惹,次子沙色阿鲁,三子沙色狄博,四子沙色皆笃。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越巂卫(驻今越西县越城镇),领1个千户所。[7]352“沙色曲木”始祖“沙色”一代距今575年(共23代),由此上推575年,对应年代为明正统九年(1444年),与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沙色”繁衍于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越巂卫管辖区域(今越西县普雄镇境内),其后裔主要分布于凉山州(越西、冕宁、甘洛、喜德、昭觉、美姑、雷波、盐源、木里、德昌、西昌),甘孜州(九龙、泸定、康定),雅安市(石棉、汉源),乐山市(峨边、马边),攀枝花市(盐边),云南(丽江、宁蒗、永胜、华坪、维西)。该脉络人口数量已有4016户16064人。
沙色狄博分二子,长子是哦幕,黑义是次子。
哦幕里波分,黑义恩达分。黑义恩达分,恩达分三子,吉尼是长子,皆曲是次子,皆固是三子。吉尼分六子,辈分大到小排序为克惹、金耿、阿呷、阿毕、友惹、阿依。吉尼”本是猎户,常在外狩猎。在一次狩猎中,吉尼请毕摩打卦问卜,得知从事“曲木洛伍”职业比较适合。从此,吉尼六子的后裔被称为“吉尼曲木”。
沙色狄博分,狄博黑义分,黑义恩达分,恩达吉尼分,吉尼金耿分,金耿分二子:长子木惹分七子,次子不皆分七子。吉尼金耿支系主要定居越西县境内,木惹为吉叶支,不皆为曲木支,吉尼金耿支自称或他称“吉叶曲木”。“吉叶曲木”始祖“金耿”一代距今450年(共18代),由此上推450年,对应年代为明隆庆三年(1569年),与明穆宗“朱载垕”时期。“吉叶曲木”繁衍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越巂卫管辖区域(今越西县大瑞乡境内),其后裔主要分布于越西县,该人口数量已有750户3000人。
通过梳理彝族父子连名谱,可以知晓自身谱系代数和支系发展史,追本溯源,寻根问底,了解祖先的历史。谱系代数越多辈分越小,代数越少辈分越大。沙色四子后裔吉尼六子按辈分由大到小排序:吉尼克惹>吉尼金耿>吉尼阿呷>吉尼阿毕>吉尼友惹>吉尼阿依,吉尼克惹的辈分比吉尼金耿、吉尼阿呷、吉尼阿毕、吉尼友惹、吉尼阿依的辈分大。同一辈之间,吉尼克惹后裔的辈分比其余兄弟后裔的辈分大。
彝族谱系以氏族家支繁衍史为主线,越往上溯,越能找到不同氏族家支或个人的根,而越往后念越能分衍出众多支系,这样就把处于不同时间、空间下的人们都通过谱系这条线连接起来了。[14]彝族各支系可通过谱系判断是否能够缔结婚姻,是否能够恋爱、是否同宗等。但也存在支系混淆的情况如“吉尼”字形、发音相似,以“吉尼”作为支系名称的较多,由此有人误认为只要有“吉尼”二字都是同宗。如“(吉尼)”和“(吉尼)”发音相近,有人认为(吉尼惹夫)和(吉尼惹黑)是同一个支;“(吉尼)”二字的字形字音完全相同,有人认为“(吉尼惹夫)”和“(吉史惹古)”是同一支,并完全将“(恩达吉尼)”等同于“(吉史吉尼)”;“(井史惹古)”系曲涅,“(恩达吉尼)”系古侯,四川美姑、雷波和峨边的吉史惹古与恩达吉尼结成联盟赢得生存空间。可见,谱系记载了一个宗族的繁衍史,入谱者必须同宗共祖,即便同名、同姓、同字,也未必同宗。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不仅有史承的档案资料价值,还维系着千家万户的情感记忆,是人类文明时空中的一种特殊坐标。作为特殊的历史文献,家谱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极为独特的角色,历代学者对其有着高度评价。[15]家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研究各时代、各地方的历史,都离不开这部分著作。[16]父子连名是彝族古代先民的一项别具一格的发明创造。在文字不普及的彝族社会中,对于承袭家族史、民族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7]彝族谱系作为一种地方历史文献,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原始史料,能为彝族人口史、迁徙史、民俗等研究提供参考。
一个国家要实现奋斗目标,既要不断地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不断地丰富精神财富。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多数彝族谱系中的“族规族训”记载了爱国、守法、戒奢、禁赌等道德规范。沙色四子(吉尼曲木)族规也记载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谱系可以推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时代精神。
彝族谱系始于彝族父系始祖“堵阿青”,从“都阿青”传至“慕雅卧”共98代,“慕雅卧”传至“古侯”5代,“古侯”传至“地俄”共17代,从“地俄”传至“普提”共15代,从“菩提”传至“沙色”共9代,共计144代。
沙色四子内分沙色曲木,沙色曲木内分吉尼曲木,吉尼曲木内分吉叶曲木。“沙色”一代距今575年(共23代),由此上推575年,对应年代为明正统九年(1444年)。沙色四子后裔以越巂卫管辖区域(今越西县普雄镇境内)为起点,向各方迁徙,主要分布于九龙、泸定、石棉、峨边、马边、冕宁、甘洛、越西、喜德、昭觉、美姑、雷波、盐源、木里、德昌、盐边、西昌、攀枝花、丽江、宁蒗、永胜、华坪、维西等地。
古时,彝族先民为了获取生存资源、远离战争而迁移异乡。在迁移过程中,为了便捷,彝族先民通过背诵谱系、口述谱系的方式来记住祖先,记住历史。彝族父子连名谱,以口头传承为主,除了本支系男性成员熟记外,支系女性也可以学习。通过梳理彝族谱系,可以证明辈分,追根溯源,知晓自身辈数和支系发展史;可以判断是否缔结婚姻、是否同宗;可以为彝族人口史、迁徙史、民俗等研究提供参考;可以推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①恒:又译作举恒、耿恒、古侯、举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