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柳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古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 430000)
共病也被称为同病、合病,指的是同一患者同时共存2种或2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该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相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老年人群共病发病率高达50%以上[1]。相较于单一疾病,共病治疗难度系数较大,不仅会给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同时也易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管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才能改善其病情和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既往,临床多采用专科医生进行常规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对改善患者病情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医学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临床多采用全科医生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有效改善了患者预后[2]。本文现将全科医师对老年共病患者管理的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7例老年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共病诊断标准,且均为躯体疾病与躯体疾病共存,即高血压与糖尿病共存;②患者年龄均≥60岁;③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对本研究不知情和不配合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8:20,患者年龄分布60-82岁,平均(73.16±2.24)岁,病程分布1-10个月,平均(5.37±1.04)个月,慢性疾病类型:糖尿病20例、高血压16例、冠心病12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6:23,患者年龄分布61-82岁,平均(73.18±2.23)岁,病程分布1-10个月,平均(5.40±1.02)个月,慢性疾病类型:糖尿病22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该项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主要给患者提供常规降糖、降压用药管理。研究组采用全科医师管理,在常规用药管理的基础上增加:①健康教育管理,不少老年患者对病情并不理解,从而难以遵医嘱按时、按量规范服药,对此,就需要全科医生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宣教疾病相关健康知识,使其认识到疾病发生机制、危害和自我检测方法等,以促进其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以糖尿病为例,不少老年人对该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掌握度不足,未认识到该疾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需要长期遵医嘱规范服药和长期规范服药的重要性,基于此,就需要全科医生对其进行用药知识宣教,告知其不规范服药不仅难以有效改善其机体血糖水平,同时还会加大其后续治疗难度,以促进其能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并且,还需指导患者掌握血糖的自我监测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能发现自身病情变化和异常,从而能及时行医就诊。另外,还需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愉快、科学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其病情进展和改善其机体血糖水平[3]。②饮食管理,全科医生还需根据患者病情给其提供科学的饮食管理,确保患者饮食均衡,且能满足其机体所需的热量和营养,并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对于糖尿病患者,需指导其多摄入低热量、低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如燕麦、荞麦、红薯、红豆、芹菜等,并严格控制淀粉类主食的摄入量。对于高血压患者,则需指导其进行行低盐,低脂以及低钠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另外,还需避免食用油腻、高脂肪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等。对冠心病患者,则需指导其多摄入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并限制含胆固醇、脂肪食物的摄入量,遵循少食多餐原则。③运动管理,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发生均与患者运动量减少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为改善患者病情,全科医生还需对患者宣讲适当运动的重要性,告知其持续运动对控制血和改善其病情的积极意义,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如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均可指导其进行饭后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锻炼,每日运动时间控制为30分钟左右[4]。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导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锻炼过程中,全科医生需告知其避免运动量过大,否则会诱发心绞痛或心源性猝死,从而会威胁其生命安全,且在冠心病患者运动过程中,应尽量有家人或其他人员陪伴,以免患者发生不良情况。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共病指数(采用老年共病指数量表GIC进行评估,总分100,得分越高代表病情越严重)、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进行评估,总分100,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及对临床管理工作的总满意率,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收集患者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分为十分满意(评分≥90分)、满意(60分≤评分<90分)和不满意(评分<90分)三个评价标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共病指数、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管理前,两组患者共病指数、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管理后,研究组患者共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共病指数、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共病指数、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共病指数 生活质量评分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对照组 48 82.15±2.07 60.27±1.78 40.23±2.24 65.05±3.14研究组 49 82.18±2.04 41.03±1.44 40.19±2.17 89.22±4.01 t - 0.143 9.864 0.015 9.817 P -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对临床管理工作的总满意率对比。研究组患者对临床管理工作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临床管理工作的总满意率对比[n(%)]
共病是老年人多发疾病之一,可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干预,才能改善其预后。全科医生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新医疗服务方式,不仅要求全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同时还能从疾病认知、饮食、生活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干预,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从而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其次,还能养成科学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这对加速其病情康复和改善其预后质量均有重要的意义[5]。本研究中,对两组老年共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管理及全科医师管理,对比两组管理效果发现,管理前,两组患者共病指数、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管理后,研究组患者共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临床管理工作的总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对老年共病患者采用全科医师管理,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还能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对临床 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上述指标中,全科医师管理组患者管理后的共病指数显著低于常规管理组的作用机理为:常规管理是一种传统的医疗服务管理模式,多注重某一方面的管理,将其用于老年共病患者管理中,管理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全科医师管理是一种专业化和全面化的管理模式,将其应用于老年共病患者管理中,不仅能促进全科医生考虑患者病情的特点,同时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对其病情的影响,如用药、饮食和运动,从而能给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进而能有效改善其病情和共病指出。全科医师管理组患者管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临床管理工作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的作用机理为:相比于常规管理,全科医师管理更加人性化和全面化,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从而能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还能使患者感受全科医师全面的治疗服务,从而能提高其对临床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全科医师对老年共病患者管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