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利,宋宝美,宁 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 广州 510060)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指在内镜引导下经腹部皮肤穿刺进入胃并放置造瘘管,为吞咽困难或吞咽功能丧失但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长期肠内营养的新途径[1]。随着临床应用病例的增多,术后瘘口感染并发症的问题日益突显,同时有研究和实践表明并发症的发生与日常的相关护理密切相关,正确、规范、有预见性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并获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肯定评价。基于此,本文将全程教育模式引入我科胃造瘘术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对其应用效果开展对比研究,目前已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09月在我科准备接受同期放化疗前行胃造瘘术的食管癌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模式,主要为没有计划性的不定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且及时解答患者的各项问题。
1.2.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1.2.2.1 成立全程健康教育小组 由营养专科护士1名及初级护理师4名组成,所有小组成员均需进行系统专业的胃造瘘相关知识培训后方可上岗。
1.2.2.2 实施全程健康教育
(1)胃造瘘术前护理:①嘱患者术前10小时禁食,8小时禁饮;②告知患者和家属留置胃造瘘对于肿瘤治疗的重要性;③实施心理护理,主动、耐心地为患者讲解手术流程,告知手术的安全性。
(2)胃造瘘术后护理:①告知患者术后当天禁食禁饮,按医嘱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及预防感染治疗;②麻醉药效过后,若腹部伤口出现疼痛,嘱患者及时报告护士,积极采取止痛措施;③胃造瘘术后次日,手把手教会患者或家属怎样使用胃造瘘管并进行伤口换药。
(3)出院当天护理:①了解患者出院前胃造瘘管使用的掌握情况及腹部伤口情况并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指导;②发放出院温馨提示,告知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③强调遵医行为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实行自我管理;④告知患者家属院外共同参与患者的胃造瘘管道护理。
(4)健康指导:患者出院两周后按预约时间返院,观察患者胃造瘘伤口及营养状况、是否有并发症发生,提供相应的个体化健康指导并记录,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1.2.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瘘口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发生瘘口感染有3例,发生率为12%;对照组的患者发生瘘口感染有10例,发生率为40%;观察组瘘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x2=5.094,P=0.024。
观察组患者表示非常满意的有20例,占比例为90.9%,基本满意5例,不满意0例;对照组患者表示非常满意的有13例,占比例为52.0%,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非常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x2=4.367,P=0.037。
PEG作为微创手术的一种,手术方法简单,技术成熟[3],但这一方法也会出现诸多并发症,不但影响疾病治疗效果,还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和身体痛苦[4],亟需采取优质护理,降低其发生率。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是将患者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中,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双向、以人性化为主体的综合教育方式[5]。本研究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管理患者,将健康教育全面贯彻于整个治疗过程,具有高效性、灵活性等优势。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瘘口感染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对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