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凯,崔忠华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股骨颈骨折作为股骨近端常见的骨折类型,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由于老年人髋部周围肌肉进行性退化,导致髋部承受有害压力的能力降低。例如相对轻微的跌倒和滑倒可能会导致患者骨折的发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明显,股骨颈骨折患者越来越多。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它用高分子聚乙烯和金属材料模拟人体的股骨头和髋关节,然后替换身体受损的关节,起到相应的效果。各种原因引起的髋关节功能障碍属于功能重建手术的一种,是近年来治疗髋关节疾病和创伤的有效方法[1]。随着人工关节材料和置换技术的逐渐成熟和稳定,全髋关节置换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临床应用。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问题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本研究探析了康复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将我院2019年3月 - 2019年12月80例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每组例数40。其中实验组年龄57-76岁,平均(68.56±6.27)岁,男29:女11。对照组年龄57-80岁,平均(68.78±6.12)岁,男28:女12。两组一般资料统计P>0.05。本研究经伦理批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焦虑、恐惧、失望等心理负担较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给予关怀和关怀,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向他们解释成功病例的术后疗效,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②康复训练原则:实施功能锻炼可以提高肌肉力量,有利于关节稳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局部血液训练,增强肌肉力量,避免关节囊挛缩和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尽快恢复四肢关节功能。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社会活动和生活活动。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为患者制定循序渐进、个体化、全面性的康复方案,护理要为患者进行正确的阴道护理,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每个人面对功能锻炼的强度都不一样,应该循序渐进。③并发症预防。第一,预防压疮:术后患者躺在气垫床上,每隔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加强易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床单干净无杂物。第二,预防感染: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生素。每隔2小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引导咳嗽。每天2次雾化吸入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以加强营养,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加强尿路护理,保持会阴清洁,鼓励患者多喝水,拔出导尿管前夹住导尿管,间歇性排尿,恢复膀胱功能。第三,预防血栓形成:鼓励患者在床上坐起来翻身,锻炼患肢,独立锻炼健肢,多喝水,按医嘱皮下注射2500u低分子肝素钠,必要时静脉输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0-100分,越高越好)、满意度(0-100分,越高越好)。
SPSS 23.0 软件中,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 5 表示差异有意义。
护理前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两组均显著升高,而其中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护理前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是61.81±3.66分,护理后是82.21±3.33分。护理前实验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是61.24±3.21分,护理后是95.01±3.71分。
实验组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t=7.652,P=0.000<0.05)。实验组的满意度是95.56±3.27分,而对照组的满意度是86.44±2.89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也在逐年增加。这对临床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越来越重视。康复不仅与手术和疾病本身息息相关,更与患者的心理状态、信心以及与治疗康复的配合程度息息相关[2]。对于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长期保持关节不动会造成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障碍,患者组织间浆液纤维和蛋白沉积可能会导致肌肉等组织痉挛症状,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康复进程产生较不利的影响,因此,如果早期进行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将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康复进程产生有益的影响,能有效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降低肌肉痉挛发生率,促进患者正常生活和活动功能的正常恢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矫正畸形等功能。而辅以康复护理可以更好保障治疗效果,提高康复效果[3]。
该研究的成果显示实验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