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菱
(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血管内科22病区,安徽 芜湖 241001)
隐性护理知识是指在护理实践中由护理人员总结与创造的工作方法、思维和技术,是主观判断与感受,其能够不断完善和更新自我护理行为。其包括两个方面:护理技术隐性知识和护理认知隐性知识[1]。前者是指无法表达或非正式的护理技巧与技能,后者是指护理价值观、护理意识、沟通技能、问题处理能力和判断与观察能力等。隐性护理知识在护理知识中80%,用于临床带教中的优势明显。研究中以入本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96例实习生为主体,旨在探究隐性护理知识渗透在该科室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如下。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入本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96例实习生作为研究主体。随机分成2组,分别记为A组和B组,各48例。其中,A组男5例,女43例;年龄19~23岁,平均(20.34±1.62)岁;学历均大专。B组男4例,女44例;年龄19~11岁,平均(20.01±1.48)岁;学历均大专。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常规带教模式,即疾病知识讲解、专科护理内容、示范操作和典型病例分析等。A组:隐性护理知识渗透带教模式。
1.2.1 带教老师间知识渗透
定期组织带教老师参加座谈会,分享带教经验、与实习生的沟通技巧和思想教育要点,目的是通过交流获取隐性护理知识。鼓励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指导年轻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带教,通过观摩学习等方式掌握护理实践技能和知识。
1.2.2 带教老师与实习生间知识渗透
带教老师根据实习大纲开展带教工作,同时将自身的隐性护理知识有效传递给实习生,如教授实习生问题解决思路和沟通技巧。并由带教老师亲身示范,使实习生在示范教学中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使其扎实掌握护理知识,并形成良好的工作思维与习惯。带教老师可通过知识讲解等形式传授护理技能,也可将护理经验录制成视频或制成图片,向实习生渗透隐性护理知识。
1.2.3 实习生间知识渗透
该科室的带教模式为一对一指导,但隐性护理知识是主观经验,与带教老师间知识渗透有明显差异,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可定时参加交流会,分享自身见闻、所学到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巧等。此外,带教老师可积极组织交流活动,如护理疑难案例讨论和护理会诊等,使实习生能够直接认识到不同带教老师的隐性护理知识差异,进而完善自身知识储备。
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实习生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包括护理礼仪、操作能力、护理沟通技巧和护理服务要点等维度,均为100分,分数与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成正比;记录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包括技能成绩与理论成绩,均为100分,分数与带教效果成正比。
采用SPSS 16.0,数据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的护理礼仪、操作能力、护理沟通技巧、护理服务要点评分分别为:96.15±4.35分、92.64±4.85分、93.12±4.22分、95.32±4.74分,均分别高于B组的各项评分90.34±4.15分、83.46±4.18分、90.31±4.10分、90.11±4.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 组的技能成绩和理论成绩分别为90.13±3.16 和92.55±4.87分,均分别高于B组的技能成绩83.08±3.45分和理论成绩84.19±4.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要点较多,任务繁重,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感,可针对不同患者的护理需求提供细致化护理服务[2]。该科室实习生是护理团队的储备人员,临床带教可将实习生的理论知识有效结合于临床实践,进而投入到护理工作中[3]。护理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实习生在参与临床护理工作不具备处理突发情况和解决疑难案例的能力,需要不断完善护理技能,隐性护理知识渗透是提高实习生护理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带教老师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存在差异,老师间的隐性护理知识渗透能够优化护理知识结构,纠正科学性欠佳的护理行为[4]。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影响性较大,带教老师的护理观念、技巧和责任感都会影响到实习生的护理实践,因此带教老师积极渗透隐性护理知识利于实习生的护理能力提升。而实习生间的知识渗透则能够扬长避短,优化其护理技能。
结果中A组的护理知识掌握评分和考核成绩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叶梦珠[5]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隐性护理知识渗透可提高该科室的带教效果,使实习生有效掌握护理知识,可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