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领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
近几年,全国众多高校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全面贯彻“十三五”规划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相继出台了专任教师辅导员制度。将新进高校人员安排到辅导员岗位上锻炼,有助于拓展教师培养的途径,激发基层工作的热情,加强了专任教师、辅导员队伍、行政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也同时有效解决了学生与辅导员人数的配比问题。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可以深入了解现在的学生特性,为将来教学设计、行政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整个学校各个学院、部门的协调运作进行全方位了解1。各高校的岗位锻炼辅导员按照专职辅导员同样的考核办法,深入宿舍、深入课堂,积极地与学生、老师交流;同时具备的专业素养、兴趣特长,都能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提供关键性的指导。
新进高校教师思维活跃、专业扎实,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在各学院、各部门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使资源整合,形成团结的合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也存在影响岗位锻炼效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极少部分专任教师、行政人员在辅导员岗位锻炼的过程中,虽遵守了考核制度中各项规定,也完成了下达的所有任务,但并未做到真正地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需求,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忽视了岗位锻炼的真正目的和本质要求。
由于专任教师、辅导员都由学生管理部门统一分配至各个学院,进行日常的学生工作,某些高校出现各院部考核标准不统一、专任和岗位锻炼辅导员考核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在各院部之间都存在细节性差异,导致岗位锻炼的教师缺乏统一考核的指导。
部分岗位锻炼的教师面对繁杂、细碎的工作内容时,无所适从。在完成本职部门工作的同时,不知用何种方式与学生交流、谈心,做思想工作等。加上开学即带新生的情况,没有时间和条件为新进人员做系统性培训,岗位锻炼只能在边做边学的情况下进行。
由于岗位锻炼的辅导员是由学生管理部门统一分配至各学院,即形成了学生管理部门、学院和本职部门多重领导的局面,在总的学生管理部门的战略部署下,细化到各学院的具体事宜,同时需要完成所属部门的本职工作,会议、通知、工作安排经常发生冲突,因多重管理和时间精力不足,影响了岗位锻炼辅导员作用的发挥。
针对现阶段辅导员岗位锻炼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表现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高校可以从教师个人、学校层面两个方向着手改进,以提升实施效果:
调整心态,端正态度。岗位锻炼的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应将辅导员的工作作为能良好历练自己的机会,通过角色的转化,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态度,克服抱怨,认识到接受磨炼、积累经验才是促使我们快速成长的必经之路2。
提升能力,不断学习。辅导员工作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包括学校各项比赛、科研活动的指导,新进专任教师、行政人员应注重学习,掌握必备的技能和知识,不断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积累学生工作经验,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3。协调好时间和精力,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精进时间管理,圆满完成工作内容。
转换思路,勇于创新。新进专任教师、行政人员需要尽快地投入到角色转换中,适应新的环境,从思想、工作、作风上调整定位4。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为学生做思想辅导。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突破常规,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面对学生的日常工作。
传授经验,加强培训。学校及学生管理团队应加大对新进专任教师、行政人员在辅导员岗位锻炼的相关培训,包括思想辅导工作的技巧、日常管理的规范、考核办法的解读等,同时当岗位锻炼辅导员面临现实学生问题,难以用有效方法解决时,有相当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应积极传授宝贵经验,主动协助新进员工处理疑难问题。
建立各院部、部门的交流。学校应搭建起各学院、部门教师交流的桥梁,让资源整合、信息畅通,提高岗位锻炼辅导员的办事效率,帮助交叉学科间的老师们互相学习、共同发展。采取现场示范、校际交流、专题沙龙、定期活动、阶段小结等形式,沟通学生工作的知识技能,辐射效应才会突显。
优化考核机制与方法。由于辅导员岗位锻炼的教师目前处于学生管理部门、分配学院、直属部门的三重管理状态,多项工作交叉进行,因此在辅导员岗位上的考核制度更应明确和细化,进行不同学院之间的标准统一。考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主要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从事学生思想辅导工作。应清晰界定考评重点、科学设计考评指标、分层设定考评维度。
高校教师辅导员岗位锻炼制度是拓宽培训渠道、提高教师素质、锻炼工作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高校培养和建设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辅导员的工作不仅需要热情,也需要掌握相关的工作理论和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岗位锻炼经历作为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应尽可能地提供教师知识技能培训的机会,优化、细化岗位锻炼考核的制度,积极搭建各学院、老师的交流学习平台5。只有这样,辅导员岗位锻炼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政策实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备注:
[1]朱艳华.浅议青年干部多岗位实践锻炼的益处.[J].中国职工教育.2016(4).
[2]李晓明.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J].教育导论.2007(11).
[3]郑丽.对高校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阴山学刊.2016(1).
[4]刘晓飞,王中海.打造高校辅导员素质全面提升的平台高校辅导员挂职锻炼的思考—以赴广西教育厅思政处挂职锻炼为例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
[5]樊蓉.对青年专业课教师如何做好兼职辅导员的思考.[J].新课程.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