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引言: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及艺术传承与理解能力,教师需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施教形式,并关注对教学策略的调整,以更好的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相融合,使其感受舞蹈的魅力。其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则需要舞者具有良好的基本功以及表演技巧,能够理解舞蹈的艺术内涵,在演绎中融入自身情感,使舞蹈表现张弛有力、流畅优美、轻松自如、韵味十足。只有不断地深研教学、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素养,提高其舞蹈表现力,突出舞蹈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性艺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而来[1]。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便是让学生结合思想、情感,运用肢体语言直接、生动的进行艺术演绎的过程。从实际的艺术视角出发,具有扎实基本功、娴熟舞蹈技巧的舞者并不能被称之为一流舞者,只有能引发受众共感,展现舞蹈艺术神韵,彰显舞蹈作品艺术精髓,具有较高观赏性的舞蹈,能够使受众过目难忘的,才是优秀的舞者。同时,这便需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使学生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让其享受舞台,通过肢体语言传情达意。
在以往高校的舞蹈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舞蹈艺术的理论知识传递、标准动作的讲解,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反复揣摩等,较为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艺术素养方面的关注[2],使舞蹈这门富有美感的学科变得机械化,学生对刻板施教、循环练习深感乏味。为体现舞蹈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与实效性,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需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真正的走进舞蹈艺术、发掘学科的内涵价值,促进学生形成自身的独特理解,并配以眼神、面部表情及服饰等教学辅助,丰富艺术教学内涵,促进学生在创新教学中独立思考、深入探索,从而形成对舞蹈的理解、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可见,重视对学生舞蹈表现的培养,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使教学辅导更具针对性;有助于促进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升美育教学的效率;有助于使学生加强对舞蹈内涵的解读,使其走近舞蹈艺术,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1.先天条件
大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3],其自身悟性、家庭影响、艺术爱好等均有不同,这些都可以看做使其学习舞蹈的先天因素。与此同时,舞蹈天赋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在步入高校的舞蹈学习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学生幼时较早便历经舞蹈开蒙,自身对音乐、舞蹈感兴趣,已具备一定的舞蹈功底,其在学习过程中便毫不费力;有的学生接触舞蹈较晚、肢体协调性欠佳、乐感不强等,这造成其在大学中舞蹈学习显得更加吃力;还有的一些学生来源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其虽未经系统学习,但具有良好的悟性,如来自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及蒙古族等学生。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舞蹈天赋,决定着教师在培养其舞蹈表现力时,教学策略应各有侧重,使学生通过个性化引导、体系性练习,感受艺术、在舞蹈中注入内心情感。
2.后天教学
针对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在后天的舞蹈学习、舞台感受上的区别是教师所不能控制的。但是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给予针对性指导。例如:有的学生舞蹈表现缺乏灵性,教师便可让其在跳孔雀舞的时候观察了解孔雀的天性、特点、神态,将自己想象为孔雀公主,使学生舞蹈表演更传神。后天的努力虽然一定程度上难以突破天赋影响,但古语有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学生热爱舞蹈,能够认真钻研,加之教师的及时点拨,便能够弥补后天的悟性欠佳问题,使其舞蹈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鉴于大学舞蹈教学授课时常有限,学生的舞蹈基础、先天条件等不一,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热情,完善教学体系,促进课下与学生的沟通,使其多渠道主动学习,从而在熟能生巧中,使学生领会舞蹈学习的内涵,在舞蹈表演中融入自我情感。以实现配乐、舞蹈及舞者情感的充分融合,不断提升舞蹈的呈现效果。
1.促进学生夯实基本功,为提高舞蹈表现力奠基
高校舞蹈教学作为重要的艺术学科,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4]。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教师需使学生练好基本功。这样以来,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耐性,增强其身体的协调性、反应灵敏性,使学生练就好的身姿、体形,也将使其能够避免在高难度动作学习中受伤。同时,教师应具有多元化教学能力,避免枯燥的讲授、反复训练式授课,在基本的学习、练习中,为学生构建生动课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例如:教师可以微课辅助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多样性舞蹈艺术,使其认识到学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在细节教学中,重视分层教学,对学生施以鼓励教育,或在教学环节中融入舞蹈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耐力。以帮助学生夯实基本功,为提升舞蹈表现力奠基。
2.使学生用心感受音乐,让舞蹈与音乐完美结合
一直以来,舞蹈与音乐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音乐、节奏、韵律,体会音乐所流露出的情感,并思考如何将其与舞蹈动作更好地合而为一。只有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其具有良好的感悟能力,才能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其边赏析乐曲、边进行舞蹈动作的“锤炼”。例如:在学习民族舞时,在较为欢快的乐曲中,舞蹈综合能力强、音乐感受力强的学生便能较快的完成舞蹈学习;综合水平略有欠佳、节奏感弱的学生便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对此,教师便可进行因材施教。尤其对乐感略差的学生,教师可使其先去感受音乐的节奏、韵味及较为特殊的巧妙之处,在循序渐进授课中与动作教学融合,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3.重视舞蹈教学的创新,使学生领会舞蹈的内涵
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还需重视对舞蹈教学的创新,给予学生新鲜的舞蹈学习感受,提高其表现力。例如: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引入舞台表演、即兴舞蹈考核、小组比赛等新的教学形式。让综合表现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学习的“教练”,促进生生间的互动、指导,给学生创造更多沟通机会,使其积累舞台表现经验。从而,通过舞蹈教学创新,使学生创新思维、艺术感悟力在碰撞中擦出创新火花,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探索,以便更好的领会不同舞蹈内涵。
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
大多舞蹈形式来自于民间。为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美的能力,使其具敏锐的洞察力。只有具备感受美、收集美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创作美。为此,教师可依据不同的舞种教学,为学生营造相应的生活场景,促进学生先去观察、总结,进而结合动作、技巧教学,在舞蹈中融入自身的理解。同时,教师需重视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激发,使学生舞蹈动作的展示更细腻、精准、有力道,更好的表现舞蹈意蕴。并且,融入自我理解的舞蹈更具活力、生命力,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新时期不仅为高校艺术教学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教师授课能力、人才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5]。作为高校中的舞蹈教师,既应将舞蹈教学与不同基础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有机融合,适时的进行教学策略调整,保证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够得到艺术滋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更需关注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发挥学科育人作用,调动大学生的舞蹈学习热情,使其感受舞蹈教学的精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素养,使其舞蹈演绎更具感染力、表现力及艺术张力,以便促进学生多样爱好的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教学水平,为新时期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创新、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