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13)
高校教师是颇受尊重的社会群体,其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是在师德师风的表现上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是知识传播的媒介,同样也是道德教育的引路人,是学生们的榜样。高校是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地方,需要高校教师能够率先垂范,为学生们做出表率,担当起传播知识和心灵教育的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师明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进行了积极的践行。很多高校把学校建设重心放在了提升教学成绩、培养学科人才、抓紧科研建设等方面,而忽视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其不过是教师的个人表现,费心力去做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是没有太大必要的。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反映了高校教师的整体面貌,从而也影响着高校学生的风貌表现。如果高校能够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做好,对于提升学生的德育意识也是大有裨益的。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由于重视度不足等原因,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发展迟缓且存在问题较多,这严重阻碍了相关机制的正常运转,同时也不利于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积极提升和校园师风氛围的长效营造。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于师德师风的培养工作没有做到位,这使得高校教师对于自身素养提升缺乏可供指导的方向。
高校老师思想政治倾向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高校老师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持不赞同的观点,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意义;第二,没有为在校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以偏概全,误导了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认识;第三,部分高校老师只注重自身研究成果以及学术成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漠不关心,不具备作为老师的专业素养,缺乏爱心和耐心,没有一颗积极向上、发愤图强的心。随着现代物质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许多老师的价值观念也出现歪曲。因此,高校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日常教育活动应结合新媒体工具建立一个长期的教育机制,规范创新和发展,紧抓工作和作风师德建设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高校教师在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活动中尤为重要。然而,在今天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一些年轻教师职业的性质和教师的价值观和思想看法正在受到影响。他们可能无法在教书育人之间做到统一思想。
2010 年100 所高职院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单位,在20 所重点建设学校中,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经验不足,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部分院校专业建设能力弱财政拨款额度低,用于教师培养的费用较少,教师引进数量少。招生人数增加,而教师数不足致使大部分。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没有精力去进修和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应该做好专任教师的培养,高等院校必须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建立健全高职教师聘任制度,保障专业师资队伍达到数量、质量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的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的首要任务对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 年首批“00”后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面对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由于自身人生经历与社会阅历的局限性,缺乏对是非的判别能力。对此,高校辅导员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引导“0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辅导员始终工作在学生管理第一线,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处理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几乎每天都跟学生在起,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必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事业心与责任意识,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方面要做到依法执教、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树人,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文化素养、师德修养,力行师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沉淀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心理和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素养、良好的人格魅力指引学生、影响学生,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全体教职员工严格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应尽职责,特别是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所有教育活动的参与者都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学校领导干部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带头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