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利红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大安中学,甘肃 渭源 748200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深入人心,在初中语文课堂尤其重视将德育融入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相关调查研究,一些初中语文课堂依然以讲解为主,教师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语文教师完全主宰课堂,与学生在课堂的互动极少。如此下去,学生只会沦为学习的机器,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不仅无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改革,还无法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从当前初中语文课程调查来说,初中语文教师很少在基础教学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学花费时间长、见效慢,一些教师甚至不讲基础知识。也正是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直接导致了初中生语文知识基础薄弱,尤其是一些字词的识记,更加重了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字词含义辨析不清,严重阻碍了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以《木兰诗》为例,其中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本意是战士们在外征战,有的死在战场上,有的十年后才回到家里。学生在理解本句的时候极易出现偏差,教师可以将本句与《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相联系,这样联系教学便于学生相互印证,加深理解。
《新课程标准》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目标,尤其要求爱国主义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引导学生对祖国的成就产生强烈的自豪。因此,教师在讲解《木兰诗》、《出塞》时,可以将之延伸到爱国主义的高度,借此开展德育。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尽管不同的国家教育形式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都非常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元素进行挖掘。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的爱国人士,如虎门销烟林则徐、毅然回国钱学森等,他们都是初中语文开展德育的重要素材,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依托。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的氛围是无法培养出有情感的学生。语文学科是学科感情最充沛的学科之一,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语文自身的丰富情感创设爱国主义的德育情境,将德育贯穿于情境创设的全过程。现在信息技术也为德育氛围的情境创设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他学科无不借助多媒体教学开展情境教学,创建环境氛围,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就《七律长征》的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长征纪录片,让学生在视频中体会长征的艰难险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今天的好日子全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有必要,还可以让学生去参观一些革命博物馆,让学生在现实中体会中国革命的伟大。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也是爱国主义情感抒发最直接的途径。写作是学生自我素材积累的外在表现,教师对学生帮助非常有限。在传统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通过批讲优秀文章,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炼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虽然短期有效,但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的目的也变成了片面提高学生成绩,忽略了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其实,写作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重要表现,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要观念正确、命题明晰、生活感十足,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例如在初中作文命题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热点话题进行命题,比方结合当前城市环境治理写一篇议论文。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环保意识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写作过程中,当学生指出雾霾严重、灰灰沉沉时候,教师要借此开展德育,将我国环保政策、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写作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要节约能源、爱惜环境,争取做环境保护的先锋队。
综上所述,将德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全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路径,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融入德育,有利于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有助于新时代学生道德观的养成,真正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