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职业教育中心,云南 昭通 657000)
在贫困地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学习优秀的学生,都选择了普高教育,只有成绩差,纪律差的学生,不情愿的选择了职业教育。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校难管的局面。
由于国家投入不到位,社会地位低下,家长不认同,学生看不起职业学校,再加上中职生又是“双差生”的代名词,造成现在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的新局面。
1.就业市场劳动力准入制度不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贫困地区的学生九年级毕业后就走入就业岗位,16 岁的学生就走入社会,带来的问题是今后劳动者的素质偏低,十年后将变成没有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国家提出提高全民族劳动者的素质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国家的发展,这就需要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准入制度。
2.中职生的社会地位低下。
由于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大量普通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等人才,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由于社会的不认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家长观念不转变,学生的自卑心理,造成目前的处境。
1.专业教师缺乏。贫困地区中职学校由于专业教师缺乏,实习实训设备不足,教师的专业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训操作基地,教师的创新性理念等都造成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走下坡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教学设备就上实践课,没有设备,专业教学的实训课,怎么教学,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学校教学不出质量,不出效益,社会不认可,家长不认可,学校的社会地位就会下降。
2.资金设备投入不足。国家对中职学校的资金设备投入严重不足,单靠学校的投入,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学校的贫困现象,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在贫困地区中职教学中难度非常大。没有教学设备,如何来谈教学。
规模办学、集中办学的发展思路:规模办学、集团办学,这是目前部分地区中职教育的新发展思路,这有利于整合教师资源,共同利用公用设施,有利于国家资金的集中投入使用,面临生源逐步减少的新情况,集团办学模式的提出,这是新时代提出的办学理念。但是,这涉及到有些中职学校的存在问题,教师的出路问题,对于招生困难的职业学校,可也提出这样的一种办学模式,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并入普通中学,专业课教师并入职教中心,教师的待遇与普通中学教师一样,这样,就解决了教师的出入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国家资金分散投入,但效果不大的问题。这其中会涉及到人员分流,权力分配等问题,只要坚持一切为了办好中职教育,这样一个问题,该分的分,该留的留,无论涉及到谁,有利于普通教育的发展,就并入普通中学,反之,进入职业学校。这样,通过整合教师资源,集中办学,提高职业学校市场风险控制能力,获得规模效益,这是一条值得探究的发展思路。
就目前就业市场上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加大对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准入制度的监管,这是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的问题。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人才的竞争,是其核心因素,经济的发展,靠人才的创新,据调查,目前劳动力就业年龄除上海是18 岁外,其他地区只要年满16 岁,就可以就业了,这就造成劳动者在就业年龄上走入低龄化趋势,九年级毕业就走入社会。试想,十年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面是什么样子,这些低素质,低技能的劳动者将面临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国家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在于学校,学校在于教师,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整个教育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新课课程改革,实施高效教学的关键。从提高师德水平、提升学历层次、培养骨干人才、优化能力结构、提高教科研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参与国家,省,州组织的专业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目前,贫困地区中职学校为了改变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国家给职业学校引入了德国的二元制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创新式的办学模式。德国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国家给职业学校的社会定位非常明确,投入的比例在整个高中教育中比例很大。家长、学生能从自己的角度,正确面对社会现实。就读中职学校也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会因就读中职学校而感到自卑。控制劳动力市场准入制,让九年级毕业学生继续就读高一级学校,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现在使用的职业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书面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培训的技能人才在就业岗位上不能发挥其优越性。因此,课程开发势在必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学校已经进行了课程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开发,关键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
综上所述,就目前贫困地区中职教育面临的困难,即有社会责任,也有学校的责任,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不同,所有人都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己任,相信职业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