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相互渗透

2020-12-08 11:57:04刘海燕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刘海燕

(陇西县八盘小学,甘肃 定西 748000)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当从小学教育抓起,让他们从小就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在当今这个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的根基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本文结合当前教育实际,分别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内容,当前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传统文化与当前教育的契合点等几个方面,谈谈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理念

(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具有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崛起的作用,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都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和原则,即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要有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文化来形成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正确的学习方法。传统文化对学业的精疏也有具体的看法,如,“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说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遍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是说玉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团结一致的人际交往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孝敬父母和尊老爱幼,如“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养成宽容厚道、谦恭礼让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方式。

(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浓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句,都是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格言,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随着网络的普及,对小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在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方面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当代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网络上传播的信息不仅具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具有着消极的一面,而小学生正处于构建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阶段,一旦受到不良信息的感染,会对学生的意识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真假难辩,会误导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网络本身就是虚拟空间,在人们进行交往中不会承担责任,诸多不良信息的出现,会降低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甚至会丧失社会伦理道德。如果相关部门并没有对网络监管做到位,就会严重的影响到我国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往往是做给别人看的,如果进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就会导致道德人格出现缺失,形成双重性格,进而就会出现青少年犯罪等行为。另外,由于受到网络游戏的影响,会将虚拟的人际交往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内容大多体现在课堂中。很多学校在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课堂讲授的方式,将课本中出现的知识按部就班的教给学生,使德育教学的内容过于知识化和科学化,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因此,必须要将德育内容与生活化教学进行衔接。

(三)德育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评价模式过于单一,打消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小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学校很多时候只是把德育的内容知识化,然后通过考试等方式评价量化它,很多的小学生只是被当做一种接受知识的工具,他们没有独立思考和体验尝试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复存在。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要渗透生活化教学的案例,让小学生深入到生活中体验德育的强大力量,感受德育的魅力。并且增加更多的更有趣的评价方式。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如,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思想是德育教育遵循的原则,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措施。学校德育应该不辱使命,从基础教育抓起,促进小学生的道德成长,既承担着传统文化的重任,又让传统文化惠泽天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科学定位,重视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不断加强文化的传承功能。

(二)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动力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德”的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中流砥柱,同时,各学校精英们对关于“德”的教育和影响作用的研究和关注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正是有了传统文化的滋养,才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为小学德育提供了动力源。目前,很多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让诵读经典成为修身养性养德的主要精神食粮,为小学德育提供着源源不断地动力。如我们学区推行的诵读“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等。

(三)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影响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虽然还小,但是已经对金钱、物质、幸福,对“活着”有了初步的认识。传统文化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思想,这必将成为小学生思维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