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专业渗透下的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12-08 11:57:04盛利芳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盛利芳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复合型人才一般是指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同时在某一个具体专业领域能够出类拔萃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技能和突出的经验还应该具备相关领域的较高的技能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牺牲专业本身的专业水准,必须在保证专业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进行复合。过去以专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企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探索与发展跨专业、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众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了更多的承载压力,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未来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注重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产品融入更多的科技附加值,生产和销售更多高精尖的产品。与之相对的就是需要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要和经济发展转型相适应。另外,科技融合步伐不断加快,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学科之间的横向渗透和交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知识面要更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更加全面的综合能力,复合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市场对人才的未来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的跨专业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让他们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从而为社会造就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拓展空间,也为经济发展奠定较好的人才基础。

二、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专业性,忽略岗位人才需求的综合性

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专业和岗位分工基础上的,学生入校就确定专业及不同的专业方向,在校仅仅学习与自己专业紧密相关的几门课程,知识面、技能都相对单一,而当前的社会竞争要求企业要多元化发展,避免 “同质化”竞争,因此企业岗位也不再局限于具体某一特定专业,而是几个专业的综合体,要求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高职院校受传统 的“就业至上”价值观念影响,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人文修养和科技素质的提高,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过于强调“专业对口”,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存在技能单一、知识面窄、职业素养偏低的状况,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然而,自动化融合度的提高意味着需要以“多元”的知识来应对,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能够在智能制造环境中胜任工作的人才,其课程内容必须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未能明确区分学科与专业的概念

普通高等教育侧重的是“学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则侧重“专业”教育。“学科”与“专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处理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强调的是知识的教育,通过整个学科体系教育,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更多强调的是理论教育;而“专业”主要指是基于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系统工作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高等学校根据学科的分类与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一般说来,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表现为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促进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向转变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目的由“单一型”人才培养转向“全能型”人才培养。要实现模式的转变,必须使高职教育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教职人员必须引导学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技术整体观”。在进行技术教育时,教育者必须将关注点牢牢放在技术发展的前沿。在课堂教学环节,教育者要将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传递给学生,让其能够根据前沿技术的发展,对行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具有准确的预判,从而在学习中获取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的方向。在教学内容上,教育者要对教学内容的外延进行拓展,以统领全局的整体技术观来看待行业技术技能,让学生在获取实践需要的基础技能之外,了解与行业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拥有更为广阔的技术视角和思维空间。

(二)坚持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多学科渗透的基本原则,多考虑专业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的渗透,这种道路还是比较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多专业渗透操作起来机动灵活,便于掌握,人才培养目标更容易实现。多专业渗透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也需要按照一定的 原则开展,不能随意开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关联性原则,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按照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可以让学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二是目的性原则,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多专业渗透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将来的就业服务。三是实用和够用原则,在多专业渗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一定的度,合理进行专业渗透,以便利于学生掌握和吸收。四是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多专业渗透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先考虑本校的资源,以本校的资源为基础,进行专业间的渗透和组合。

(三)构建专业群、专业链,培养跨专业师资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以“双高”建设为目标,其中专业群建设尤为重要,以某个核心专业为中心,整合相关多个专业,带动专业群的发展,需要跨专业组建团队,培养跨专业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和学习,除了本专业知识以外,围绕专业链延伸学习范围和深度,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也可以参加企业锻炼,在相关的企业和行业学习实践,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跨专业组建学习团队、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协作配合完成实训任务,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他们必须参加到各个实训主体单位中,进行交互式学习。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专业团队,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深入渗透教育教学各个方面。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工作领域与不同环境的能力,需要具有将多学科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进行整合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作为基础。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在当前的状态更上一层楼,就不能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局限于知识、能力、技能的简单叠加,而需要在实现多 学科复合的同时促进知识、能力和技能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从而实现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融合,就是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这些知识、能力、技能对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学习迁移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促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多学科复合的特性发挥最大的正面效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比较差,更需要对这方面加以重视。

四、结论

在当前技术集成的产业背景下,行业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行业整体的发展后劲和潜力。但是,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所面临的生源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要理清当前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促进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向转变,构建专业群、专业链,培养跨专业师资队伍,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措施,切实提升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