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质量导向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

2020-12-08 11:57:04邢振国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邢振国

(郑州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面对我国科技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让高质量人才充分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则至关重要,这也是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职业质量的关键。为此,如何才能以就业质量为导向,引导学生实现成功就业值得每一位高校就业指导员不断加以深入思考,文章就以此为课题展开深入的探索与分析,希望广大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能够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从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来看,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心态,二是就业环境,三是就业取向。所谓的就业心态就是就业岗位选择时所持有的态度,可分为开放型态度、中立型态度、保守型态度三种,持有任何一种态度都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最终的就业选择。而就业环境指的就是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以及在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当代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普遍关注的重点所在。就业取向是指就业的视角,自己更加偏重哪一行业,或者哪一领域的就业岗位,或者是哪一性质的就业岗位。为此,确保这三方面的高度正确显然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反之则不然。因此,在就业质量导向下,探寻高校大学生就业路径中,要紧紧围绕这三方面来开展,以此确保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就业质量导向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的路径选择

(一)改变大学生根深蒂固的“对口就业”心态

面对时代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兴领域不断地出现无疑成为社会发展核心动力。正因如此,高校大学生所学专业也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而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心态必然会降低就业成功率,就业质量也更是无从谈起。为此,在就业质量导向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路径的选择中,必须将改变大学生这一就业心态放在首位,具体操作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引导高校毕业生意识到新领域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从当前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来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最明显的特征,各个新领域与毕业生所学专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较为紧密,这也意味着高校毕业生都会有进入新领域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在当今科技创新发展大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象征,每项新成果的出现都不是依靠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人才来单独来完成,需要多学科人才通力合作,并且要具备极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理念方可达到最终的目标。除此之外,甚至有很多领域的研发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特定某一专业,需要人才具备“一专多能”的属性特征,为此就业岗位的界限也正在逐渐地“模糊化”。为此,“对口就业”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显然逐渐难以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员必须引导毕业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进而为改变“对口就业”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就业的心态。高校毕业生在深刻认知新领域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要让学生更加坚定地积极关注并搜寻这些就业岗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最终建立起创新就业的心态,这显然是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原动力所在。

(二)引导大学生消除就业地域的局限性

就当今高校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心态来看,毕业生普遍期盼能够在一线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原因在于更加看重未来的发展空间,以及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所以在就业机会的选择上会存在一定心理,就业质量也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为此,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构建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中,就业指导员必须将引导大学生消除就业地域的局限性放在重要位置,由此确保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不断提升。其间,具体操作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审时度势,找准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源地与辐射地域。众所周知,大数据、云计算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例如,虽然贵州作为我国一个相对偏远的地区,以往经济发展势头并不迅猛,全省范围内工业、科技信息、旅游等产业发展并不理想,并不能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全面发展,国家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州,众多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并且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必然会辐射到各个城市,虽然发展规模还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但是能够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所以广大高校大学生应将此地作为就业的首选之地。第二,引导学生客观认知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伴随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二三线城市也随之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旅游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也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才也势必成为重要的支撑点。基于此,广大高校就业指导员要以此为侧重点,引导广大毕业生客观认知这些优势,从中了解到二三线城市在自身未来发展中拥有极为广阔的空间,帮助毕业生改变只将一线大城市作为就业岗位主要选择的心理。

(三)让“创新创业”成为高校大毕业新取向

毋庸置疑,随着时代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众多新兴产业也随之出现,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产业等等,这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无疑为广大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向起到了一定的颠覆作用,“以创业替代就业,并促进就业”这一毕业取向也会随之产生,极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根本问题,就业质量也会得到不断地提升。在此期间,广大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引导毕业生大力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早在2014年,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就业指导员应将该号召深深植入毕业生内心之中,引导学生以创新的视角谋求发展,以成功创业来代替就业这一固定思路,进而形成毕业后的发展新取向。第二,强调 “以创新创业促进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树立“创新创业”这一毕业新取向之后,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高度意识到创业与毕业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让学生可以深刻意识到成功创业就意味着为其他毕业生增加成功就业的机会,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变向就业。而达到这一效果必须强有力的保证条件作为支持,即:教也质量评价体系。在该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上,不仅要有高校就业指导员、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参与其中,还要有地方政府就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围绕创新创业方面加以制定。另外,在评价指标方面,不仅要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层面上,还要体现在毕业生创业层面之上,针对创新与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构建,力保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在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客观分析影响因素,还要以此为立足点确立行之有效的引导路径,由此方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此期间,不断深化以上各项工作自然成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员今后实践与研究的主要任务,更是有效改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实状况的重要保证。对此,还望广大高校就业指导员能够立足实践经验不断加以深入地探索与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加以广泛的分享,由此为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