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探究

2020-12-08 11:57:04李春田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李春田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自主创新日渐成为决定企业、产业、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在2011年12月举行的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再次作出指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最重要的主体是企业。其中,作为主力军的中小企业,地位和作用更加不容忽视。目前,河南省中小企业已占河南企业总数的99% 以上,中小企业单位数将近40万个,从业人员数达到1043.93万人。2011年前三季度,河南省中小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24万亿元,占全省GDP的六成以上,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河南省实施“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提升河南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举措

(一)强化财政、税收、金融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

1.完善投融资政策,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解决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河南省大多中小企业的创新科技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融资渠道单一,数额十分有限。因此,除了加大政府资金的扶持力度外,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市场、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等途径,激励多种投融资体制改革。同时,还要督促金融机构,开展对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

2.积极推进风险分担机制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氛围,鼓励企业敢于创新。政府要积极探索建立国家级风险投资基金,对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要实行投资收益税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专利资助力度,建立知识产权纠纷的仲裁、协调机制,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积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支持冒险、鼓励创新。

(二)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要提升河南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形成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目前,河南省基本已经形成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咨询机构、科技市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情报机构六大群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自主创新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水平不均衡,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比较小,服务不专业、运行不规范。因此,政府应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制订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环境,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机构。

(三)高校——努力科技攻关、加强校企合作

高等院校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合作者。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前沿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并由此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提升区域竞争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同企业、科研机构的联系,设立专门面向企业自主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通过联合、共建等方式,共同研发高端产品,培养创新人才,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四)企业——加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

建立多渠道的创新资金融通体系。目前,河南省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融资方式主要限于自筹和商业贷款。多数企业原始创新资金不足,向银行贷款又有诸多限制,自主创新面临着资金瓶颈。要改善这种状况,不能只寄希望于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广开渠道,积极融资。比如,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的研发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筹备上市,从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借助沿海产业转移的东风,吸收沿海资本和其他民间资本,保证自主创新的顺利实施。

二、结论

(一)河南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环境优越,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河南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扶持政策,给河南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河南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和实现能力较差。自主创新实现能力较差主要是源于河南中小企业传统的粗放型经济生产方式尚未改变,产业技术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不高,而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间又未能实现有效合作,科研成果无法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故而成为影响河南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三)社会网络与合作能力不强,信息库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研发成果的就地转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投入、研发、应用的良性循环机制,难以适应河南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