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研究分析

2020-12-08 11:57:04蓝淑倩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蓝淑倩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一、选题背景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某一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职业共同体时,其职业化群体利益将会获得政府的市场保护。此时该社会工作的专业化通过制定准入和技术标准、职业守则和专业评估,使它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它不仅使该职业得到一定的市场保护,也赋予职业化群体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关系角度来看,职业化和专业化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职业化指的是某一社会工作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专业化是指从事某一社会工作的人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和理念,以及某种专业方法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也就说只有当社会工作成为一种职业的时候,才有可能谈专业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执行者,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结合高校辅导员自身特色,指导并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是高校管理者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意义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培训轮训、实践锻炼等制度。完善教师评聘考核办法,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实施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计划。充分发挥院士、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示范带头作用。构建全校齐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体系,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典型、深化学术诚信教育,加强对海外归国和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失德教师的惩戒力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三、SWOT研究方法

(一)S优势(strengths)

回顾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程,概括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成就,即制度设计越来越科学,特殊身份越来越清晰,工作职责越来越明确,队伍建设越来越规范,队伍人数越来越庞大。

高校辅导员工作优势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式。从专业化发展看,辅导员的工作优势是一种差异性优势;从职业化发展看,辅导员工作优势是整体性优势。表现形式在三个方面,即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突出思想引领的先导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行为指导的基础性;贴近学生工作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结合性。

(二)W劣势(weaknesses)

教育部规定,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200,但在不少高校都难以实现。在有的高校,辅导员需要带整个学院4个年级的学生;还有的辅导员仅凭一己之力,同时带过上千个弟子。于是,手机24小时待命,成为了“标配”;下班后为杂事加班,成为了“固定程序”;双休日被“报销”也是“惯用模式”。只比学生大几岁,在他们生活中保姆、心理医生、救火队员。

部分高校辅导员既无法像任课教师那样评职称,也不能享受行政干部的职务待遇,在高校里身份“尴尬”,使得辅导员个人发展存在一定局限。另外收入问题也让辅导员“心灰意冷”,有些辅导员可能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到头来却还不如自己当白领的大学同学挣得多。因为收入微薄,可能还会面对学生时不时投来的“同情”的目光。

(三)O机会(opportunities)

高校非领导职务评聘通知,管理岗和辅导员都可以有一定非领导行政职务,然后享受相应的待遇,分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三类。只有辅导员和党政管理人员可以,专任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岗的人员不能评聘。

辅导员在任职于辅导员岗期间,从专业技术职称和非领导行政职务两个方面的提升,这两个方向的提升是可以提高工资待遇,但是提升之后,还是任职于辅导员岗。辅导员如果带满一届学生,可以通过校内招聘的方式,转去管理岗工作人员。

(四)T威胁(threats)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由于高校辅导员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及繁重的工作压力职业标准高、职业待遇低等因素,会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出现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上的一种衰竭状态。造成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多,辅导员配备不足,工作超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