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霞
(肥西县三河镇人民政府,安徽 合肥 230000)
基层文化站是由中央文化部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之需要而设立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面向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教育,组织辅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作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乡镇文化站,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重要地位进一步被发现,重要作用进一步被发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基层乡镇文化站如何在形式上、内容上创新创造,通过开展聚人气,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将先进、健康的思想传递给基层群众值得思考。本文将以肥西县三河镇综合文化站为例,探讨在新时代基层乡镇文化站如何发挥好功能与作用。
三河镇综合文化站始建于1950年,拥有文化活动中心1所、农家书屋22家,藏书量50000余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家、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26家、电子阅览室6家、民间文艺团体10余支。综合文化站拥有一幢3层文化综合大楼和2层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650平方米,设有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科技培训室、电子阅览室等。依托于三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古镇的优势,近年来三河镇文化站定期在新春、元宵、中秋等传统节假日、在水文化节、美食节等文旅活动期间,开展文化活动演出,极大丰富群众生活,综合文化站的作用得到极大发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镇综合文化站想要发挥好职能,也要内外兼修,塑形铸魂。
作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乡镇综合文化站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制度管理管理体系,守好文化阵地。文化站要紧跟时代发展,了解当前群众的文化需求,配齐配全文化设施。比如多功能活动室是文化站的核心,是文化站文艺演出、排练节目、宣传活动、举办展览以及培训班的主要场所,如果多功能活动室缺失或者破损,那就不能发挥文化站的功能。以三河镇综合文化站为例,这里常年举办戏剧、舞蹈培训,在镇域范围内开展文化巡演活动,如果文化站内音响等专业设施缺乏,则无法进行培训、排练。
乡镇文化站要引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就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当前乡镇综合文化站普遍存在活动少、内容老等问题,破解此类发展难点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在内容上创新。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群众喜闻乐见,创造出接地气、受欢迎的文化活动;二是要在方式上创新。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要举办群众能参与、爱参与的活动,提升人民文化品味。可以举办舞蹈、书法、器乐等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和讲座、也可以定期进行文化活动巡演、文体比赛等,必要时可设置精神、物质奖励激励群众。
乡镇文化站要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还要转变运维方式,探索文化站发展机制。2020年肥西县以桃花镇综合文化站为试点,正式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社会化运营试点工作,推动基层综合文化站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三河镇综合文化站也设有三河文化艺术团、安徽民间工艺三河服务中心等提供文化服务,常年演出活动的群众文艺团体有11个。总的来说就说引入第三方专业组织管理维护文化站,结合当地实际,定制文化活动,接收公开测评,更好树立服务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打造起一支专业文化队伍。选拔聘用一批文化程度高、具备干事热情的青年干部,必要时可引进专业化高的相关人才,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学习,采用竞争和激励机制,调动工人人员积极性。同时培育乡镇、村(社区)文体志愿者团队,增加文体志愿者人数,开展文体志愿者活动,形成全民参与创造文化、参与活动的积极向上氛围。
乡镇文化站是深扎基层、活跃基层的情况下,更要积极承担起保护、发扬地方文化遗产的使命。以三河镇为例,三河是千年古镇,距今已有2500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特色鲜明,著名庐剧的发源地就是三河。三河镇综合文化站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收集整理保护,开发出两大文艺节目,分别是以 《小辞店》为代表的庐剧表演和包括花船、花挑、车上轿、踩高跷、闹旱船、河蚌舞等具有传统色彩的民间节目。截至目前,三河在春节期间共举办过18届三河民间文化艺术节,各种精彩纷呈的民间文艺表演已经成为古镇旅游的特色之一。因此乡镇文化站在发展过程中也要保护、继承好本地文化遗产,并能结合新时代新形势取其精华,加以发扬。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积极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动。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在新时代,乡镇综合文化站更充分发挥工作职能,迫切需要进行创新激活,发展壮大,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主动谋求出路,顺势寻求突破,通过引入专业力量运维文化站,吸纳专业队伍,指导并创造文化活动,形成“大文化”格局,以不断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充实与慰藉群众,让文化真正在乡村落地生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