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对策研究

2020-12-08 11:57:04邢少许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邢少许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对各行业劳动者的信息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据《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18)》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中职学校1.07万所,在校学生1592.5万人。为社会输送毕业生406.4万人,有效保障了新生劳动力的供给。同时,在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升劳动力学历层次、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技能、提高中职学校的网络教育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在我国,社会整体对于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关注度普遍较高,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也相对有所倾斜,而中等职业教育往往是较为忽视的环节,中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较低,中职学校网络教育管理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人机协作能力,解决网络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一)“互联网+”

“互联网+”理念最早在2012年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随后“互联网+”逐渐被学术界与实践领域广泛引用,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

(二)“互联网+教育”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诸多学者对“互联网+教育”的内涵、特征、相关问题与对策等进行了探讨。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内涵,依据国家有关发展教育的相关精神,可将“互联网+教育”界定为“依托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以提高教育的公平、质量、效率为目的,实现教育要素的优化升级,创造教育新生态。”

二、“互联网+”时代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开发利用优质网络教育管理资源难度大

从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开发利用优质网络教育管理资源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中职教育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性要求比较高,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与技术资源融合度不够,不仅不能将自身有益的高质量的教育管理资源融入互联网,进行广泛的推广,而且还不能有效地利用网上已有的其他学校的优质教育管理资源,无法将优质资源的效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二是由于资金不足,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去购买先进的技术和有益的信息资源,从而限制和制约了教育管理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虽然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现有的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创建了专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抖音账号等平台,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内容,提升了教育管理工作效率,但由于缺乏技术、资金的支持,使得很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与信息技术充分有效的融合,从而加大了中等职业学校开发利用优质网络教育管理资源的难度。三是对网络教育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日常管理还是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对更加快捷便利的网络教育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点在2020年初表现尤为突出,不少学校尤其是受到忽视的中职学校在网络教育管理中就暴露了短板:学校网络教育资源不足,对学生的网络教育管理不到位,部分教育工作者也出现了信息技术掌握不足的问题,因而无法快速有效地适应和保障线上教学与管理。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服务监管功能不足

1.传统教育管理受到冲击,新型教育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

“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资源共享性、使用主体广泛性、信息传递快速性、多样性、隐匿性等特征,使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受到冲击,而学校现有的网络技术较为有限,新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因而无法对学生使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监管,容易导致网络教育管理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弱化,无法更好地为学校教育管理服务,也无法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目的。此种情况的出现,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加快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设仍是诸多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解决的课题。

2.网络教育管理资源的维护能力不足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建立了各种满足学校教育管理需要的服务平台,但由于网络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相关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无法及时修复与维护,就会出现将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搁置不用的现象,又会回到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形成。

3.网络教育管理平台的安全保障能力不足

对于当代的中职生来说,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已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与智能设备相关的微信、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也成为中职学生学习的新工具。这些新平台都可以和学校教育管理相关的服务平台相关联,更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管理平台的作用。然而由于网络潜在的安全风险以及中职学生自身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等原因,对中等职业学校网络教育管理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由于缺乏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监管和防范,缺少对网络教育管理平台相应的安全技术保障,各类学校相关网络平台频繁遭受篡改风险,这些情况的发生大多都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足造成的。

(三)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参与者网络教育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资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管理参与者的信息技术能力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应用能力不足,部分教育管理工作者受传统思想及传统教育管理方法的影响,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严重影响了网络教育管理资源的使用;还有部分教育管理工作者缺乏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不能有效开发、利用优质的网络教育管理资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教育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次,“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生接触的信息技术产物更为广泛,他们学习和使用网络管理资源的能力更强,这为中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新的途径。但由于中职学生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普遍存在辨别能力不足、自我约束力不足、网络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不能更加有效地参与网络教育管理。

三、“互联网+”时代中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对策

(一)“互联网+”时代中职学生教育管理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性和人本性原则

国家领导人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方面强调了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与价值导向,不仅要注重中职学生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始终。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体量庞大,各种资源也良莠不齐,中职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防范和制止部分信息在校园中传播,防止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思想造成影响,助力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另一方面强调了要重视人才的个性培养,在中职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符合当下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实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尊重。

(二)“互联网+”时代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战略理念的创新

2019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列入十大战略任务。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站在战略的角度,积极推进中职学生教育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加快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领导,强化管理与监督,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部门协同机制,以钉钉子的精神集中治理信息泄露等问题,为师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增强相关信息技术培训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结合中职学校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并与网络环境条件相匹配的管理模式,提升学校各职能部门信息化技术管理能力,将网络引领学校教育管理创新作为驱动发展战略。

(三)“互联网+”时代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内容的创新。

首先学校要以“质量至上,打造精品”的要求,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网络教育管理服务对象的需求,充分发挥组织管理团队的作用,丰富话题,精编内容,挖掘信息深度,建立网络资源库,提供“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平台。其次,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打造一支专业化教育管理队伍。一方面注重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改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思想,使其在思想上正确认识、主动接受“互联网+”新理念,重视“互联网+”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更好地参与到网络教育管理当中。多渠道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强化教育管理工作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为有效开展“互联网+”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强化学生风险意识,提升网络安全认识,增强信息辨别能力,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加强学生网络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管理主体。最后,完善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满足新技术引进、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推广维护的费用需求。二是建立网络教育管理监督机制。由于网络空间现存的风险性,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校网络的监管和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和引导,为有效开展“互联网+”中职学生教育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