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超 陈红友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意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调查当前大学生对压力的管理现状,并统计分析在压力状态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的提升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影响程度,探索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压力管理能力,并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在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前,一直为了升学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进入高校之后,陌生的环境,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求助,导致不能很好的面对压力。
当压力出现时,解决问题和求助是当今大学生应该采取的积极的正面的应对方式,这也是心理健康成熟的标志。同时也看到,部分大学生心理并不成熟,仍采取一定的负面的消极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如:无所谓的心态、暴饮暴食等方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压力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改善大学生的应对压力的方式,使其能够积极面对。通过授课,同学们已经全面系统地认识压力,掌握如何处理压力,分析产生压力的原因,最后得出解决压力的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面对而不是“暴饮暴食”或者“蒙头大睡”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求助也是一种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求助包括:倾诉、向专业机构或者亲朋好友寻求直接帮助等。统计分析表明,在授课前后,通过求助的方式来应对压力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授课方式分为常规授课和团体心理辅导。常规授课的课程内容涵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定义、健康与成长、心理问题)、自我意识、自我调适能力(大学与社会、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系统全面,可以使学生得到系统全面扎实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团体心理辅导是指通过公开报名自愿加入的方式,各个年级段的同学均可参加,但人数相对较少,以课程主题固定、内容分享为主。
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的讲授、案例分析)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要突破“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课堂下记笔记”的传统模式,让大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运用互联网可以吸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的理念和观点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知识的滞后和不足,同时可以采用当下流行的教育手段(翻转课堂、慕课和App等)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比如:翻转课堂可以把部分基础知识放在课下学习,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以传统课堂授课为例,按照章节顺序,教师讲授理论,枯燥乏味,学生毫无兴趣,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恰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需求。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依据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兴趣,归纳总结好主题,教师做好统计,根据统计好的主题制定好教学计划,以学生兴趣制定的教学计划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快速提升大学生的压力管理能力。
理论指导实践,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仅仅知道应该怎么做,并不能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增强心理体验。大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改革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吸引力,在课堂上,既可以学习理论知识,又可以参与实践,增强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以自己较强的压力管理能力来面对可能对自己心理造成的冲击。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理论与实践教学是有必要加强的。
人的行为容易受朋辈之间的主观意见的影响,因此朋辈心理互助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辅导形式,让大学生通过相互帮助,挖掘自己的学习和沟通潜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在帮人的过程中,感受心理的变化,达到助人者自助之目的。由于同辈之间没有代沟,易于敞开心扉进行沟通,心中在遇到压力时的内心想法就可以得到倾诉,在倾听的过程中梳理问题,及时得到排解,也就减缓压力在心中积存的时间,解决问题效率得到提升。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该模式,设置小组讨论分享生活案例,不同案例也就引起不同同学的共鸣,在课堂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克服了紧张心理,也提升了自己的压力管理能力。
本文主要研究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等。为提升大学生的压力管理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以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