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庆
(大连电子学校,辽宁 大连 116023)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需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进来,方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中职院校需依据德育共同体的理念支持,探索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改善。
(一)学生素质结构得到优化。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但部分职业院校却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关注的重点,没有科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不到提升。针对这种情况,需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促使学生素质结构得到优化,全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二)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得到提升。现阶段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日趋成熟,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但依然有诸多的问题存在,制约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挥。而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增强,联动效应得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得到打破,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目标。
(三)思想意识领域得到抢占。受社会开放性的影响,涌现出大量的思潮文化。中职学生的社会经验缺乏,不具备良好辨别能力,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因此,需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整体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诸多主体和要素,因此,要依据整体性原则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考虑协同育人的整体目标,有机协调不同部门、主体与环节,消除过去的割裂问题,促使不同要素的作用都能够得到发挥,这样协同育人机制的效应方可以得到保障。
(二)动态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依据外部环境、学生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不稳定性较强。因此,要将动态化原则贯彻于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动态组合不同要素,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得到保证。
(三)创新性原则。通过创新工作的实施,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与生命力得到增强。因此,需依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变化,科学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得到保证。
(一)完善校内协同育人机制。中职院校要将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实际情况,对校内运行机制科学完善。首先,要逐步将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起来。要克服传统思想理念的束缚,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协同作用。中职院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活动定期组织起来,促使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得到显著增强。也可将结对子策略落实下去,有效组合、搭配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其次,要逐步将教育管理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起来。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需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深度融合管理与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于各项管理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动效应,潜移默化影响与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要创新管理模式,深度融入以人为本思想,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需求等实时关注,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手段。最后,要逐步将持续性的育人机制构建起来。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需经历较长的时期。因此,中职院校所构建的协同育人机制必须具备较强的持续性。要对入学教育机制进行完善,深入开展讲座、宣讲会议等活动。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配备相应的人才资源,及时干预和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得到保证。此外,要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将科学的就业观树立起来。
(二)完善校际协同育人机制。首先,中职院校需与地区内的其他学校联合起来,构建稳定合作关系,促使地缘优势得到充分利用起来。结合实际情况,可将联合培养平台构建起来,综合、集中区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和经验,共享思政资源。要对校际之间的互访机制进行构建,促使区域内协同育人目标得到实现。其次,要大力共享校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职院校具有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能够促使各个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中职院校的学生也能够对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获取,显著改善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完善校外协同育人机制。首先,中职院校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需将家庭、社会等力量引入进来,通过家校互动机制的良好构建,密切家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样既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又能够引导家长将自身的榜样作用发挥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要对社会德育资源等深入挖掘,促使意识形态阵地得到稳步扩大。其次,产学研一体化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中职院校要将产学研过程中的教育资源深度挖掘和利用起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等科学培养。要依托于企业文化和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内涵进行拓展和丰富。最后,中职学生普遍善于使用互联网。
综上所述,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因此,中职院校要及时转变和调整思想观念,逐步将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起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