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0-12-08 11:57:04高立英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高立英

(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廊坊发展研究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大学生在毕业之前一直感受的是学校的教育氛围,没有踏入过社会,所以没有社会经验,自我认知也稍显不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难免会出现不安等心理问题,让其就业之路止步不前。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与就业大环境以及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也紧密相连。若要更好的消除就业心理障碍,首先大学生一定要适当调整好就业心态,勇敢接受激烈的就业竞争现状,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改变固有的教育理念,给予孩子更多的正确引导和建议,让学生能积极向上的面对就业竞争。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对于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关注,人们都意识到了教育对孩子人生和就业的重要性,加上现在人们经济实力普遍提高,都支持孩子读大学甚至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导致每年毕业生的数量高居不下,从而就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在选择就读专业时,为了择业能有更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热门专业,学生读完大学的整个课程需要四年,但是毕业生每年都会有很多,最后就会导致一个工作岗位有很多学生来竞争,相同专业但是学历高低不同的毕业生同时竞争一个职位时,学历高的学生就会更有优势,甚至会出现有就业经验的人员和应届毕业生来争取就业机会。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之路更加崎岖,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比比皆是。而且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长呵护长大,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和不如意。所以在求职的时候,他们没办法主动直面就业的激烈竞争,更想依赖他人或者求助于家长,希望能借助家长的帮助找到理想的工作,再就是面对求职中遇到的困难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抵触心理。

(二)高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求职教育

大部分高校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指导,导致学生在大学校园的心态跟初高中一样,很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完全不知道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市场发展的需求来制定就业规划。在大四就业求职时面对困难措手不及,越来越焦躁。有的高校虽然有开设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但是对于学生需要的就业指导以及求职中需要注意的事情和面试技巧等针对性课程却十分缺乏。最后就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提供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状况调节,对于大四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欠缺,但其实大四的学生正在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心里惴惴不安,更需要受到学校的关注和鼓励。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营造正能量的就业环境

当代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是否优秀是面试官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再就是学生所在学校之间的比较。在面试官眼里重点学校的毕业生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就业的机会也更多,而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得到的就业机会相对来说更少一些。此外,男女性别的差异和不公平的竞争环境都会影响学生顺利就业。社会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不公平的就业因素,对于就业人才的选择应更加的包容,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学校的层次、学历的高低并不能断定求职者的能力好坏,应该给求职者更多机会,给企业更多选择,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二)高校要发挥好主体作用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是亘古不变,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市场需求反应的灵敏度不高,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也没有根据专业的发展特性进行调整,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率较低。高校是培养综合素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该明确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研究市场就业环境,及时调整专业内容,更好地提高大学生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高校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四学生提供促进就业的实质性帮助。可以邀请专业的从业者来校为学生讲解当前市场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现行的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求职技巧和工作技巧。引导学生调节心理状况。让学生有积极放松的求职心情,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求职和择业。

(三)家庭发挥好引导作用,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家庭教育是每个学生认识这个世界的出发地,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开始。所以,家庭一定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家长要关注最新的就业形势和转变原有的就业概念,提升自身的指导能力,作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传输的信息。当前就业环境不太明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不与亲近的人交流缓解心里的压抑,就会产生极度焦躁、不安的负面情绪。大学生自身更应该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责任,遇到事情不能逃避,要积极调整心态,向身边人倾诉,及时排解负面情绪,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结语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大学生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而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社会和学校要做出更科学的调整和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的就业,营造健康的就业环境。同时,家庭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让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大学生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提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让就业和择业更加顺利,也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