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2020-12-08 11:57:04孙洪叶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孙洪叶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高校教师来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对个人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

在以往的教育中,高校更加注重教师“学高”业务能力,而对“身正”师德师风的要求相对较低,执行“底线思维”。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既然要让学生在专业学科的学习中接受思政教育,那么教师必须做到“行为世范”。

(二)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高校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从内心接受并执行。原先的高校教师在“传道授业”中,更多的是“授业”教给学生专业技能,而没有很好的“传道”思政方面的认识。这种片面的“授业”带来的后果是忽视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三)具有更高的思政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属于价值观教育。简单来说,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的元素,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因此,各门课程的教师必须提炼出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并内化为课程思想进行教学。

二、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思想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课程思政建设相对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属于新生事物,许多高校教师由于自身觉悟不高,还认识不到“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严峻性。面对接踵而来的一系列改变和更多的工作量,他们更倾向于墨守成规,内心是排斥课程思政改革的。因此,我们看到是大部分教师持观望态度,导致课程思政建设迟迟进入不到实质性阶段。

(二)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有所欠缺

前面已经讲到,高校以往在教师引进时,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处于基本的、边缘性的要求。同时,由于自身专业因素,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能力参差不齐。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还不健全

当前,具有方向性的制度和文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在具体执行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如高校教师日常思政教育和培训方面,无论是在组织保障还是制度保障方面都缺少强有力的支持。即便是有些培训,但大多是采用宣读文件、举办讲座等单调形式,很难让高校教师取得实质性的收获。

(四)在课程思政的执行上,缺少必要的方式方法指导

许多高校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在课前拿出十分钟给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这种方式略显呆板,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高校应及时给教师予以指导,明确课程思政要从学生小事儿着手,从学生作业、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等各个环节抓起,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程思政考核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明确了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后,尚未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进行相应调整。同时,课程思政效果如何界定,有无量化性的考核因素。课程思政效果在缺少有效的界定和量化的情况下,将不可避免地影响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

三、改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改善组织结构,做好制度保障

高校要统筹全局,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提供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坚强后盾,做细做实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评机制。比如,面对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中重专业技能,轻思政的局面,摆脱教师不搞科研就无法评职称,以及教学只教知识不育人的现象,激发教师课程改革积极性。

(二)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一是要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活动、社会实践等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对课程思政建设认识不足加深认识,对教师思政素质不过关的要进行重点帮扶。二是要抓课程思政效果,落实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政策。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典型,立标杆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比以往更加重要,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价值影响更大。高校可以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从各学科中挖掘出思想素质过硬、个人修养高、专业思政元素不易挖掘、学生反应好、课程思政效果好的教师树立为榜样,组织教师现场观摩课程或者观看视频,为全体教师树立标杆。

(四)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推进教材改革

课程思政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寻求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比如,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教育、对生命认识的教育、对理想追求的教育等。在课程教材上,要及时加入思政元素,回归教育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