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坤 刘曼曼 赵昆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河北地区是北方历史上重要的陶瓷产地,有据可查的大窑口有磁州窑、邢窑和定窑,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资料引证,磁州窑位于现今邯郸,创烧于公元386年—581年的北朝,几经战乱仍然薪火相传,到明代后期逐渐衰退,延续至今。邢窑位于现今的邢台内丘附近,兴于唐衰于五代后期。定窑是最神秘的窑口,虽在许多古籍中如《邵氏闻见录》《志雅堂杂钞》明确提起定窑,并将其定位为皇家官窑,尊贵之至,可学术界一度认为定窑是磁州窑或邢窑的分支,直到1969年出土了大量的定窑瓷器,学术界终于确定了定窑的存在,据有限的史料考证,位于保定曲阳的定窑创烧于唐后期,兴于宋,败于元。
我们有义务和责任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在河北文化历史上留下灿烂一笔的陶瓷文化,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将其发扬光大。
河北地处太行山峦,群山环抱,临海之滨,平原广阔,众河曲折,符合古时“风水宝地”中“来龙去脉、靠山祖山、左青龙、右白虎、中堂广阔、流水曲折”的理论,是适合人类生存繁衍的宝地,在悠久的历史中河北产生了独特的地域陶瓷文化,磁州窑、定窑和邢窑自北朝创烧到逐渐衰败,除了地理物产原因,更关键的是各个时期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对于陶瓷文化的影响。
磁州窑曾与景德镇齐名,有“背彭城南景德”之说,是历史上北方著名的民间窑口,自北朝一直延续至明清,磁州窑开创了有水墨画风的白底黑字装饰技术,开创了全世界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磁州窑的器具造型、装饰素材多符合民间审美情趣,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邢窑生命短暂,始自北朝终于元朝,唐代是邢窑最辉煌的时代,被称为瓷业七大名窑之一。据考证,邢窑是我国北方瓷器史上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口,但真正使其青史留名的是邢窑的工匠发明了匣钵烧制技术,大大提升了瓷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定窑的神秘在于其脱胎于邢窑,由民窑转为官窑,作品传世极少,文献记载极少,古籍资料常常将定窑与邢窑混为一谈,直到1969年净志寺地基出土了大量定窑白瓷,学术界才真正将定窑确立为邢窑之外的窑口。200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对定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带有官窑专用“尚药具、尚食局”等款式的瓷器残片,进一步确立了定窑的官窑地位。定窑最大的贡献是装饰纹样精美丰富多彩,在烧制技术上采用了更先进的垫圈式组合匣钵。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磁州窑在陶瓷名家叶麟趾、叶麟祥、叶广成先生的带领下,在继承磁州窑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对选材、生产工艺、装饰技术等等方面进行了提升和创新,并培养了阎宝山、刘立忠、任双合等工艺传人和学者。近年来,磁县以磁州窑特色文化为基础,兴建磁州窑博物馆,推动民间陶瓷产业系统发展,以陶瓷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邢窑虽终于元代,但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张志忠先生的悉心研究下,成功烧制出邢窑的双鱼瓶、盘口瓶、翰林罐、长颈瓶等产品,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窑真正区别于邢窑是在北宋中后期,胎薄质坚、釉润纹美的定瓷被官府采用,60年代末净志寺出土的定瓷在学术界和收藏界引起了轰动。自1978年开始至2008年,陈文增大师成功复原了失传已久的定窑工艺,并撰写了《定窑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对定瓷整体进行了阐述和解读。
首先,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在科技大爆炸的现代,我们既要继承陶瓷文化,又要借助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创作出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的陶瓷文化产品。
其次,协调好发展与环境的问题。生产陶瓷的每一个步骤都会带来大量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开采原料、生产、烧制、处理残品等等工序中产生了大量的固体气体废弃物,如何规范和降低行业废弃物产生和排放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第三,规范市场,制定标准。政府申请区域品牌并持有,行业协会通过品牌授权对区域陶瓷企业进行管理,牵头制订行业标准,避免本地恶性竞争,引导行业进行积极向上的创作型竞争,不断研发新产品,推动陶瓷文化向艺术化商业化相结合的领域发展。
第四,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宣传陶瓷文化,销售陶瓷产品。抖音快手、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微信等平台是非常好的宣传销售的平台。
时代在发展,我们继承了祖先留下来的丰富的陶瓷文化,就应当不断探索其文化精髓和完善工艺技法,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打造出更加丰富灿烂的陶瓷文化,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蹚出一条适合的生存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