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端旭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
1949年播出的电影《普通一兵》是我国第一部译制片,此后的几十年间,无数优秀的译制片为一代又一代观众带来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国家文化。最早从国外引进的影片由于与国内语言不同,这便出现了对影片进行翻译的中文配音员并形成以汉语为主的影视作品,后来人们称此类经中文配音翻译后的国外影视作品为译制片。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译制片配音的黄金时期,在我国当时的文化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译制片配音是一门带着束缚的配音艺术,它有以下几种特性。
(一)译制片配音的适应性。译制片作为外来影片要想在上个世纪的影视环境中博得受众青睐就必须将“陌生化”融入“本土化”中。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产生一种投入又超脱的余韵。影片中原声语言自身所携带的外国风味与后期配音员所展现出的性格特征、声调音色“和谐共处”,从而在风格上重构了审美意象。
(二)译制片配音的制约性。译制片配音在具有整体适应性的同时也具有规定的制约性。它是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但从整部影片的完成度来看,译制片配音属于多度创作。如果剧本创作属于一度创作,导演指导与演员表演属于二度创作,后期制作属于三度创作,那么对进口影片的译制过程便是最后的创作,创作的次数越多,所面临的制约越大。
(三)译制片配音的创造性。毋庸置疑,译制片配音也少不了创造性。首先它创造了重塑人物形象的功能,配音员通过对声音的塑造,使观众可以了解到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形象以及性格等特点。其次,它创造了重塑影视作品意境的功能,通过配音使观众感受到人物所处的外界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人物的思想情绪,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增加立体效果。再次,人们常用“饱满”或者“单薄”来评判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这样的标准同样适用于译制片配音创作。
我国的译制片配音在进入21世纪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新商业模式的运营,译制片厂已不需要雇佣大量配音员,而是根据角色配音需要临时性聘任配音员。随着互联网媒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进口影片通过快捷的网络映入大众眼帘。并由此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配音爱好者,产生一些自发组织的非官方译制机构以及草根配音员,这些人并不像我们熟知的老一辈译制片大家那般对每部作品都能精雕细琢,每个肢体动作、整体表情、面部眼神都到位。这一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暗藏着危机,由于整体规模、经验、体系、平台建构等方面都有待完善,导致影片多产的同时也产出了粗制滥造的译制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译制片配音行业内部问题
1.影片文本翻译问题。现有的一些影视作品在配音员的译制过程中,由于成片需求量大,影片译制数量多,容易造成一些影片中的翻译仅仅是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直观翻译,从而减少甚至忽略了不同文化中的俗语、俚语的使用,往往这些被忽略或是被直观翻译的语言才是呈现影片整体效果的精髓。
2.配音影片中人物区分度低。为了节约内部成本提高总体效率,很多时候译制公司在译制影片配音过程中,采用一人饰多角。易造成影片中人物区分度低、声线变化不明显的现象。
3.人物声音与口型不吻合。由于现在的译制工作流程被不断缩减,以至于配音工作者无法深入了解影片故事环境及人物间的关系,在还没有深度了解剧本内容和影片思想之时,便匆匆开始了配音工作。导致影片最后呈现出的细节并不完善,且缺少了译制片配音的精华。
(二)受众对原声影片的需求。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外语的普及,许多观众热衷于观看原声影片并从中体会影片的原汁原味。而时代审美变化使原本进口我国的外国影片由文艺片、故事片、情节片,越来越多的转向科幻片、悬疑片、好莱坞商业大片等。这些影片类型的转变使译制难度增加,同时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进口影片中震撼的音响特效和华丽的视觉效果以及炸裂的角色演绎深入人心,好似观众只有一心一意深入影片,才能体会出这种视听觉之间的狂欢。
(三)受众对影片观感的需求。观众接触的影片量越多,就会在比较中提升自身的观影品味,观众的欣赏水平也随着观影量的不断提高而上升。现如今译制片配音员因为种种内外因素,相比之下对影片中角色人物的把握没有老一辈配音员深入。一些影片的错误翻译也会导致受众在观看的同时产生疑虑,使影片共情心理和移情效果表现较差,导致越来越多热衷译制片的观众流失,同时喜爱原声影片的人群增多。
译制片配音是否还有其存在的必要呢?尽管现如今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对英文电影的接受能力大大增强,但进口的影片中不仅有英文电影,还有各类其他国家的影片,如泰国、韩国、日本、西班牙或其他小语种国家,这些语言的普及程度比不上英语。如只观看字幕而不通过配音译制,一些影片中的原声说话语速快、话语表达含义多,观众只看字幕翻译可能会产生顾此失彼、看懂上句来不及看下句的现象,简单直白的字幕也会使观众感觉文不对题情不达意。同时,在一些文艺片、故事片中译制过的影片会比直白的原声字幕更具代入感。对于译制片配以未来发展,笔者看来,只要认清形势,勇于挑战,中国的译制片配音事业仍会迎来新的跨越。
我国的译制片配音是上个世纪老一辈配音员遗留下来的艺术结晶,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只有严格遵循创作的规律、把握译制片精髓;提高配音员自身配音质量与译制片后期制作的水平;增强配音队伍和制作团队的能力以及自身素养;才能在未来实现译制片配音这门艺术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