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性”研究

2020-12-08 11:57:04黄越杨帅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黄越 杨帅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一、城市的历史文脉挖掘

历史的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构成、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是文化传统川流不息的鉴证。也许对于城市的遗留,我们可以间接从文献、纪录片等史料中了解到,然而真正的、最直观的感受却是书籍中得不到的,需要身临其境,用最直接的方式来感受它,因此对城市的文化传承,要坚定的树立起“保护”的意识,要为城中的子子孙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而不断的付出努力。

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许多历史名城的历史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既蕴藏着城市文化的深刻内涵,又体现了城市建设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所作出的贡献。木水之有本源,每一个城市都沿着自己的轨迹在行进,而这条轨迹的根基就是城市历史景观能够展现给人们的它自己独有的一种创造方式和文化价值体现。城市的记忆中收录了城市或兴盛或衰败的演化过程,每一处伟人故苑、官邸宅院、雕梁画栋、精雕石像、石碑、塔楼、广场、水井以及桥梁等能够在视觉上体现出来的文物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价值,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见证。曾经的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等信息,都是曾经所保留下来的痕迹。让我们值得感叹的是,这些能够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贴近历史,更加的真切。经过这座城市的气质与流传在居民中的民风民俗熏陶后,游离在城市的空间中,融入人们的生活里,人们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的风貌,同时我们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二、城市历史景观与层积的研究

201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2011a,b)正式通过了历史城镇保护的国际性文档——《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2011),提出从价值关联 (Value Interrelationship)与历史层积(Historic Layering)的角度认知遗产对象,在《建议书》中,“历史性城市景观”(HUL) 被为解释为“理解为一片作为文化和自然价值及特性的历史性层积结果的城市地区,这超越了历史中心或建筑群的概念,包含更广阔的城市文脉和地理环境”,同时,建议书还将城市历史景观作为一种处理对待城市活态遗产的工具,以及手段与实施路径。在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内,以全面综合的方式对其进行识别评价、保护与管理。根据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阐述,将城市的发展看作是不同时期的文化及自然价值一层层的累积而形成,即城市的历史景观是历史性“层积”的结果。层积(layering)一词通过在《建议书》当中的引用,我认为历史层积的概念可简要归结为城市自形成至今,在经济、社会、文化等人为变化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及传统等历史性多重价值的层层累积。

“层积”一词,虽然来自地理学,但同样用于对多种文化在不同时间维度上的多元反应的描述,“层”是时间的分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意味着不同文化的并立,“积”则是在时间分化本身之外涉及这些文化的相互关系,例如彼此叠合、彼此冲突。而单个建筑对历史文化的反映只能呈现单一性的特征差异,在街区乃至整个城市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历史遗迹在同一空间的叠合。而无论从时间的分化,还是文化的叠合角度进行考察,都需要我们保持一种长远、持续的视角。

三、珠海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过程

珠海市隶属广东省,位于珠江口西南部,南望澳门。根据珠海市城市发展的历程分析,明清时期珠海仅是香山县(今中山市)的一座寨堡,名为前山寨,其防控外地的作用不言自彰。其沿革据清光绪《香山县志》记载:“前山寨城北距县一百二十里而遥,南至澳门十五里而近,明万历二年设关闸于莲花茎,天启元年始立寨”。珠海有着丰富的山海资源,同样在《香山县志》记载,“飞云顶杰起于五桂之东南,为恭常都于山,东五里为谭井,东北七里为锦石,十里为北山,南九里为西山”,前山寨位于香山县志南段,三面环水,凤凰山一脉由东北而来,为寨之倚靠。东有香山场,南面澳门岛,北则遥对五桂山。此时的珠海前身“前山寨”,有着丰富的山海自然资源,群山怀抱,并南临澳门,主要建城的目的也是为了固守边疆。珠海城池的营建始于康熙五十六年,初建土城。乾隆十年,设海防营。嘉庆十四年,立专营,修建哨所,巩固关闸等设施。

珠海的城市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的层积过程,分别是初生期(12世纪—16世纪)、成长期(16世纪—1953)、发展高峰期(1953—1980)、鼎盛期(1980—至今)。初生期设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为珠海城市雏形;成长期,从16世纪开始接触海外文化,海外贸易时得珠海开始得到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成为中外贸易重要的枢纽与中西文化往来的桥梁;发展高峰期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珠海县,由于地处珠江入海口而得名,城市走向现代化城市步伐;鼎盛期,1980年8月珠海经济特区成立,当时特区面积只有6.81平方千米,以后经两次调整,特区面积扩大到121平方千米。目前珠海市下辖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原斗门县)、高新区。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珠海的文化隶属于香山文化,是因为地域性特征的原因所发展成的,其与澳门、中山同宗同源。珠海文化中本身就有着除中原文化核心外的外来文化,地域性文化的交融,渗透和特点,但其源头还是本土文化。这一点可以从珠海居民基本构成的唐末大移民,宋元之交大移民和明清之际大移民中得到诠释。

在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之下,珠海的文化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包容性,在建筑风格上,例如会同村、斗门古街上的骑楼等。在街巷空间之中,也完全能够看出许多因山海所形成的独特城市街巷空间,顺着海岸线的情侣路、顺着山峦所修建的城市道路等。

珠海文化所呈现出的“层积性”,在时间维度下,城市最初的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而是呈现出不断延续的模式,其历史价值显而易见,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起重视,对后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城市不断更新与建设过程之中,这样独特的地域文化所影响下的城市历史景观也在不断深化,不仅仅停留在保护之中,而是需要深刻领悟其历史意义,并在未来城市建设之中不断发扬光大,持续城市的文脉,保留城市最根本的价值内涵。

四、结论

城市的文脉就像人体的经络贯穿全身一样,它贯穿着一个城市的始终,虽然城市的历史文化随着时空变化始终是在变化与延续的,然而,城市独特的文脉却是作为一种长存的精神而存在。香山文化在珠海市的发展历程中贯穿始终,在“层积性”的历史层层叠加之下,这份最宝贵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价值层面,而无形价值的,如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和城市历史景观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亦值得去保护。

文章在撰写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城市历史景观概念和方法的提出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认知整个城市的层积变化。城市历史景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人们往往对具有实际功能的景观进行优先认知,而不具备功能性的景观,则具有选择性认知或是未认知状态,这种认识是表面的,对于城市的历史景观,我们有责任对城市历史景观进行保护,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让使用价值不作为对历史景观认知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