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0-12-08 11:57:04马颖颖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马颖颖

(商丘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作为当代大学生而言,更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合作的方法、途径等内容。在学前教育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丰富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方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述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着重强调在小学、中学的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而关于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较少。相比于中小学知识,大学知识具有应用性、复杂性和探索性等特点,而大学生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和知识掌握水平,决定了可以对其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同国家的学者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合作学习的模式被引入到大学教育当中。众多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近年来,在高校中引入团队式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样本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前教育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本研究发放问卷,调查了2017级学前教育专业大三的3个班级,共回收有效问卷106份。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课上的应用情况

经过调查得出,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时,93.4%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师给出的题目进行讨论,6.6%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跑题了。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84%的学生能够认真倾听,有意见就勇于提出,16%的学生在讨论时只听不说。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对某个问题有争议时,19.8%的学生选择听优秀同学的,53.8%的学生选择记录下来全班讨论,20.8%的学生选择听老师的。在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参与到讨论中,适时给予评价,这部分比例为95.2%,另外有4.7%的学生不希望课上讨论时教师参与进来。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课课后的应用情况

这部分主要从小组合作的形式、分组规则、小组人数、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况、小组汇报人特质、评委产生方式、激励方式等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课课后小组合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生最喜爱的小组合作活动形式是准备角色表演,占比38.7%,其次,比较受欢迎的小组合作形式是成果汇报和动手制作作品,百分比均为24.5%;小组代表在向全班进行成果汇报时,受到学生们关注最多的是汇报人的思想性、逻辑性,其次是汇报人趣味性或多样的辅助形式。

关于小组合作如何分组,有34%的学生认为自由组合比较好,极少有学生选择按照打乱班级陌生合作和老师指派进行分组。经过调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比例为52.8%。

总体而言,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较好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喜欢并且希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起到了一定作用,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不足

在课堂上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对于他人的发言,能够认真倾听,有意见就勇于提出这一项的比例占84%,只听不说的比例占16%;课后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小组能够全员参与的情况只占到了一半的比例。

根据在课堂上的观察,了解到小组合作学习时,对于他人的发言,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的同学比较少;课后通过访谈了解到:“可能小组活动中有些同学不愿意参与导致课业任务都是小组长一人负责,小组成员不闻不问,希望这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个人不要太强势,那样对小组会适得其反”“有时候会有个别人不积极参与”。通过学生们的描述了解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是小组长或少数同学代表完成了整个组的任务;有的组合作过程中,因个性差异相处的并不融洽;还有一些组是因为部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就导致了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不足。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不够明确

小组合作的分组依据选择按兴趣分组、自由组合、按寝室或班级分组的比例基本各占三分之一,仅1%的学生选择老师指派。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希望可以发挥更多的自主权来进行合作学习,但在现实的小组合作情景下,更多的是按照教师的方案来进行分组,这与学生的选择有较大的出入,由于让学生自主分组时存在很多困难,甚至在分组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出现了矛盾,这就需要有教师来引导进行分组。根据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小组合作的规则有些不够明确,“小组成员任务具体化,每天课下的进度打卡或汇报”“合理分配人数,主题明确”。而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出现争议时选择最多的是记录下来全班讨论,现实课堂中很可能出现讨论过久就跑题了,所以也需要教师制定明确的规则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讨论主题、分工、合作完成小组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在课后小组活动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共同活动时间,比例为64.2%,第二为时间不充足,占比26.4%,“时间可以多一点”“最好在课堂进行,因为课下基本上没有共同的时间可以去开展小组合作”“增加小组合作的时间”。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反映出学生小组合作中主要的困难为缺少共同时间、时间不充足。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欠佳

以结果评价为导向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及时反馈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和效果,及时适当的评价可以使学习小组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认识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获得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在观察及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评委较为单一,主要是教师进行评价;缺少适当的激励办法,“小组合作汇报完成后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希望老师及时反馈”“希望能激发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兴趣”;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分、评价反馈不够及时。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小组成员的分工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教师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案,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任务应该是适合多人协作共同来完成的,并且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应该明确,可以由教师指定划分具体的任务,也可以小组通过抽签的方式或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优势来协商分配。

(二)建立明确的小组合作规则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包括确定主题和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展示学习成果和评价检验学习效果等环节,而各个环节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共同发挥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制定基本的规则是必要的,可以规范、约束小组及小组成员的行为。比如,调查结果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分组时,每组5—8人比较合适,这一比例为83%;这正好也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一个范围,那么教师要明确说明每组限定6人还是7人,所有小组遵守此规则。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前教育专业课大多数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据调查了解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最受学生喜爱的前三种合作形式分别是:准备角色表演、成果汇报和动手制作作品。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若有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开展活动,以期能更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与激励办法

经调查了解到,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是希望老师参与到讨论中,适时给予评价的,这一比例为95.3%。教师的适时点评可以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得到认可和肯定,使学生发现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学生认为由学生自己选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评委是最好的,其次评委是小组代表或随机产生,教师可适当结合学生的想法来确定评委;学生认为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纳入期末成绩的评估是激励他们更好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最好的一个办法,这个比为54.7%,其次可以有适当的奖励,比如设置多个最佳奖,占比29.2%,或设一个最优奖,占比15.1%。这三者都是很好的激励办法,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激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