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背景下大学生环境教育探析

2020-12-08 11:57:04武向朋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武向朋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两山论”背景下大学生环境教育概述

(一)“两山论”背景下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意义

1.两山论。2005年8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首次被提出,该理念意味着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两山论”具有丰富而系统的科学含义和实践要求。因此,把“两山”理念融入高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具有必然性。

2.“两山论”背景下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关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在行业中充当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大学生的环保素养必将对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具有环保意识的青年管理者对环保投资更敏锐,可引领公司成员提高环保意识,使公司运行和发展更长远,也更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另一方面,环境教育是推动大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推动高校培养出更具创新力和协作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另一方面,环境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环境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需要。当前大学生生态素养还远未达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两山论”背景下将环境教育纳入研究视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

(二)当前大学生环境教育面临的变化

1.线上线下教育要齐头并举。互联网时代使得线上教育成为一种主流模式,大学生环境教育要推进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共建线上线下共在的新常态,这也是数字化技术时代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教育”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也要认识到线上教育是对线下教育的补充和辅助。

2.绿色教育与生物安全教育刻不容缓。生物安全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近期生物安全备受关注,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这将推动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更关注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民法典的出台,绿色原则也备受关注,这一原则引发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改变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要靠法律,同时也要依赖教育,必须要倡导绿色教育,努力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当前大学生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教育线上资源匮乏

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没将“互联网+”教育与大学生环境教育结合起来,还未将环境知识教育纳入网络空间中。笔者在爱课程网站以“环境”为关键词搜索慕课资源,检索到149个内容,去掉一些环境专业课程,例如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去掉一些跟环境教育不相关的课程,例如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环境工程制图等,可以作为大学生环境教育通识课程的仅有6个,分别是地下水与环境(中国地质大学)、《生存与环境》(山东科技大学)、《环境、饮水与健康》(吉林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保育生态文明》(浙江工业大学)、《环境与健康》(华中师范大学)。

线上环保公益平台以“蚂蚁森林”为代表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超五成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或是经常使用“蚂蚁森林”平台。相对于支付宝强大的用户量,蚂蚁森林是全球首个大规模个人低碳行为与碳管理的专业平台,高校自身创设的线上环保公益平台相对比较少,大学生的参与度更低。

(二)环境教育线下课程不足

1.环境类课程的数量不多。课程设置是影响大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因素。只有开设了相关课程,大学生才能系统地学习环境保护相关理论知识,并在学习中进一步思考,更好地培育环保情感和责任心。目前高校环境类课程总体上数量稀缺,主要集中在一些跟环境专业相关的学院。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接触到跟环境有关的课程是学校开设的选修课。选修课由于场所的限制,听课人数总量相对于在校学生的数量比例是非常小的。

2.环境类课程的内容不深。高校都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但是课程在涉及到绿色教育理念的内容比较少。有学者统计,“在您所学的课程中,有涉及过‘绿色发展理念’或‘环保’的内容吗?”回答“有,经常提到此类话题”的大学生占比为 34.68%,选择“偶尔涉及这类话题”的占比为54.79%,选择“完全没有涉及这类话题”的占比为 10.53%。跟笔者所在高校的调研结论是一致的,在公共课程里面,绿色教育涉及到的是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或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大而化之的理论。

(三)绿色大学建设滞后

进入21世纪,大学生要在“绿色大学”中接受“绿色教育”,将来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时代接班人。“绿色大学”不等于“绿化大学”,这里的绿不仅仅是校园的绿化,更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大学除了绿色校园建设,还包括“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服务”等。当前高校管理部门面对拆封后的快递包装、外卖盒与一次性餐具、废旧电池手机、废旧衣物、废弃自行车的处理等等,能否妥善回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垃圾分类专用回收箱的配置,尤其是将来废弃口罩的处理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此外,学校对大学生环境教育宣传不够,只局限于绿化宣传标语和电子屏幕,新媒体宣传方式相对缺乏。

(四)大学生绿色行动力较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相对以前提高不少,但是大学生的环保行为能力还是较差的。笔者在《环境资源法》教学中每年都有意识地做过调查问卷,很多学生都有节约用水的理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洗衣服时把水龙头开一个小时用流水浸泡衣服的学生也不是新鲜事。有学者的统计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对环境行为没有明显影响。”环境专业的学生尚且如此,其他专业的学生可想而知。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仅仅是掌握了环保相关理论知识,但绿色行动力却相差甚远。

三、培育大学生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拓宽高校“互联网+”环境教育的空间

第一,对于环境教学的教师来说,关于在线教育,学生可能比教师适应的更快。教师要提高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拉小在线教学效果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的差距。此外,要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不断学习环境新知识。第二,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空间也要延伸到网络空间,要积极创设线上环保公益平台,要保证环保平台稳定运行。

(二)增加大学生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

第一,增设全校性环境类公共选修课程。2008年安徽师范大学将环境保护列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理由是通过培养一批有较高环境素养的毕业生,将来他们毕业后从事教书育人,可以充当“环保播绿人”,就相当于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有良好环境意识的青少年。第二,增设生物安全通识课程。目前,仅有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新疆大学、深圳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生物安全通识课程。通过生物安全通识教育的开展,将完善大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基因工程安全、农业生物安全、药品安全和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第三,充分开发课程思政中的绿色教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加入环境法的相关内容,专业教师也可以在课程思政中加入绿色发展理念。

(三)加强绿色大学建设

第一,制定校园绿色公约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减少铺张浪费以及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等。第二,设置校园废物回收站以及垃圾分类箱,实现物品的循环利用。第三,以“民法典”为契机,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力度。近来,各地都在掀起学习“民法典”的高潮,江西省将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绿色原则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亮点,以此为契机,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绿色意识。

(四)提高大学生绿色行动的积极性

有统计显示,当问题涉及是否愿意参与环保活动时,北京、天津等14 所高校学生 94.80%表示有参与意愿。因此,提高大学生绿色行动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大环保行动参与度。第一,高校要重视环保社团的创建,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通过环保实践活动将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为习惯。利用“世界环境日”“水日”“地球日”“植树节”等节日进行环保实践活动。第二,基层党支部开展活动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环保实践,并倡导建立绿色党支部,党员以实际行动做榜样,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第三,在大学生暑期实践项目中增加环保实践学分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比较长的时间深入开展环保活动,进而写出暑期实践报告,提升其绿色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