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0-12-08 11:57:04刘雯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刘雯

(河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的传承、传播、创新功能。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更承担着传播文化和人文教育的重任。高校大学生,应当积极应对时代要求,借助高校这一理论高地,自觉学习并传承文化,形成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媒介的有机融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学研究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以视频公开课为代表的大学知识传播类型不仅体现了媒介融合时代知识传播的社会化与可视化潮流,而且引发了大学知识制作,学习和传播的诸多变化(于德山,2016)。另一方面,学生接触学习材料的渠道更加,利用新媒体平台学习的方式更为灵活,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吕琪、石坚,2017)。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值得探讨。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应顺应时代潮流,变革传统教学。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已然非常明显。

(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目标不明确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指南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素养”,所以这对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了明确的指导。

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大英教学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以及执行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和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围绕一篇文章反复操练,往往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频繁出现。语言知识点的练习和文化教育未能很好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二)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效果较差

媒介融合背景下,教育的内容、传播方式和方法都在不断丰富。在现阶段的环境下,学生只要具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学习的便利性和趣味性不断增加。相较课堂教学而言,慕课、微课等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心理上会觉得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下的网络学习进行补充,所以课堂参与度不高。但是课下,学生往往又疏于自学,导致整个学习和培养的效果欠佳。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局限和单一

关于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根据笔者的调查,一部分高校设置为英语听说课和读写课;还有一部分直接设置为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但就授课内容来说,大多数教师还是以传统的单词课文讲述、语法知识的解释以及听力口语的练习为主。就笔者观察所在学校的听课情况来说,学生参与度较低。学生延续了高中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思想,对于英语学习的认知仅仅局限在单词的背诵以及语法知识的掌握上,对于自己应该具备的语言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没有清楚的认识。一部分教师除了采用讲授法外,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是由于每次讨论的话题以及内容大都来源于教材,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现状的成因

文化自信的培育应该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基础的语言课程,更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但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和渗透却并不深入。

(一)缺乏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其授课的方式、方法和侧重点等。王金龙(2006)认为外语教学应该采取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引入外语文化时,应该重视母语文化,使多种文化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融合。但是部分教师仍然沿袭原有的教育理念,侧重语言知识技能,在教学中往往围绕教材文本或者听力材料反复练习,对学生的文化意识疏于引导和培养。

(二)缺乏教学全过程的文化输入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训练学生语言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对于文化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并记忆文化知识点的层面上。例如,在进行“Greeting”这一单元的讲解时,部分教师会引入中国以及世界各个国家不同的问候方式,所以学生会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在随后的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强化这些文化差异,布置的练习也未能让学生对这些文化要点进行巩固和运用。所以,仅仅死记碎片化的文化知识,缺乏全过程的文化融入不能够使学生对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缺乏创新融合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的单词句法的练习往往会占据大部分的教学时间,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每一学期的教材都只能学习部分章节。许多老师表示,在有限的上课时间,根本没时间做充分的文化拓展和延伸。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加,学习的方式也不断丰富。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途径

(一)建构文化素养课程体系,打造文化校园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并非一门课程、一个老师的任务,而是要同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学生思想的引导、校园文化的创建等多方面结合起来。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在学生课程的设置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设置文化类主修课和辅修课,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文化知识。除了知识的传授外,学校还应充分打造文化校园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魅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文化讲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二)文化育人,结合新媒介工具创新教学方式

作为最直接接触学生学习和思想的人,教师首先要有文化育人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文化教学的理念贯穿始终。新的时代背景下,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慕课会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教学当中。在大学英语课时被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教师更应利用新的媒介工具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文化的融入。教师在讲解每一单元的话题时,应注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在讲解“Clothing”这一章节时,教材生词表中涉及的只是日常服饰用语。所以,教师在单词的讲解环节,可以通过录制短视频、图片等展示中国传统服饰,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单词量;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扩展学习和讨论的深度。

(三)增强文化认知,培养文化自觉自信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可避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的文化也逐步融入世界文化之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要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课堂教学、阅读课外书籍、观看视频资料等深度了解本国文化,将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意识的增强、文化自信的培育融入并体现到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而更加坚定文化信念,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交锋中吸收文化精华、摒弃文化糟粕,不断提高文化鉴赏、创建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要积极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接触的资讯越来越多,而坚定的文化自信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强大持久的引领力。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不仅仅是增长语言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感受、了解学习世界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平台。学校、教师都要对课堂教育高度重视,把文化育人的理念和行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末。除此之外,高等学校应该充分结合本校以及当地的资源,组织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工程加深学生的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思想坚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