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芝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人才的综合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作为英语类专业学生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来应对国家和社会对他们提出的挑战。“关心能力”作为该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也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及教师们的关注。诺丁斯(2003)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关心能力”的人健康成长。芬克在《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的大学课程设计原则》中提倡对学生们的“关心能力”加以培养,进而为他们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教师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此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中,写作部分占总分的20%,由此可见写作能力对于英语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本人在进行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不能就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很好表达自己的观点。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同学知识储备的匮乏,或者对英语写作没有兴趣,觉得上不上写作课对自己的该方面的水平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同学“关心能力”缺乏,对所给的话题没有兴趣也没有相关内容的积累。针对学生们的写作学习现状,本人拟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变学生们的现状。
本人拟在该研究中尝试能否通过提高学生们的“关心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尤其是内容方面的写作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把“关心能力”作为一个教育目标,学生们可能会关心他们自己、他人、人类创造的物质或者精神环境等。因此,如果能够提高他们对话题内容的关心度,让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能够有所思、有所想,那么在面对作文题目中所提供的相关话题时他们就有可能表达自己对此话题的理解,也有可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内容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本人也希望此研究能够为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或者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可以提高学生们“关心能力”,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现在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学生的“关心能力”指学生们对客观(我——它关系)和主观(我——你关系)世界的关心,即关心自我、他人以及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张旭,2011),从而对其产生相应的情感、兴趣和价值观的变化。关心是一种个人品质,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对世界的“关系”(张剑,2008)。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体系中强调学生们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对他们“关心能力”的教育。在这种背景下,诺丁斯呼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培养学生们的“关心能力”(张旭,2011),即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关心情感)、兴趣(对己、对人及对事)和价值观(以关心为价值取向)的培养,其本质为情感教育(以情感体验和关心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关心应主导学校课程设置,目标为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黄丽衡,2007)。现将其主要理论基础简介如下:
1.理论基础
(1)存在主义哲学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强调人与外界的关系包括了客观关系(我——它关系)和精神世界关系(我——你关系)。
(2)关心伦理学
关心伦理学(Ethics of Care)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社会,强调人们之间无条件、相互联系、沟通与合作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起初,卡罗尔等以女性体验为基础提出的该理论;随后,内尔•诺丁斯(从哲学和历史角度反思重男轻女文化传统)提出该理论对整个社会实用而不是仅仅针对女性;然后,特朗托(超越性别观念)认为该理论需要通过政治理想和策略来实施进而改变社会不公正状态(黄丽衡,2007)。
(3)人本主义心理学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强调人的本性和价值(以人性为本位)。该理论要求在尊重学生们不同个性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罗杰斯(Rogers)根据该理论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并建议师生之间真诚、接受和理解(黄丽衡,2007)。
2.理论内容
该理论强调发展关心型师生并需要明确学校与社会职责。要求教师们采用关心道德教育法讲授关心主题,通过榜样(引导学生们实践关心)、对话(增进彼此了解)、实践(练习关心的技巧,进而形成关心能力,然后转化为关心习惯)和认可(彼此之间的一种信任)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进而增强他们的关心能力(Nodding,1984)。强调学生们学会关心自我、他人以及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学校和社会要有目的、地点、人以及课程的连续性共同培养学生们的“关心能力”。
3.主要特征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因此学会关心他人尤为重要。该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即强调不同个体的价值和需要,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真诚沟通的新型师生关心。该理论还强调寓教于情:需要学生们能够关心自己和他人,并关注真实的情感,使教育过程充满人性,可以引入具体的人和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关心意识和行动,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关心的度和注意理性的指导意义。
此理论除了受到相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外,也受到了相关行政部分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中呼吁为了加强各国间的合作,需要产出具有关心特征的成果及形成关心价值观(黄丽衡,2007)。随后,一些研究者相继对该领域进行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关心能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张剑(2008)总结了初中生拒绝教师关心现象的表现、类型和成因,并建议教师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这一现象。张旭(2011)提出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引入关心主题,提高教师素质并发挥他们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各方合作对学生们进行评价,学生关心并参与生活等来提高学生们的“关心能力”。黄丽衡(2007)指出美国的南卡罗莱那州大学让幼儿师范生体验、实践、建立和维持及反思关心与被关心实践等等。
现将该研究的设计简述如下:
本研究在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所承担的写作班级中以2017级英语和翻译系学生176人为研究对象,检测提高学生们“关心能力”的措施能否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具体研究问题如下所示:
1.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们对相关话题的情感进而增强对写作内容的关注?
2.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们对相关话题的兴趣进而增强对写作内容的关注?
3.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们对相关话题的价值观进而增强对写作内容的关注?
本项目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定量的数据主要使用结构化的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定性的收据主要使用学生们提交的作文内容的方式收集。收集完数据后,使用SPSS对定量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关心能力”的水平;然后使用NVivo分析学生们在作文内容的表达中所体现出的“关心能力”水平。最后通过对混合数据的分析,总结出学生们的“关心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有些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学生们的关心现状。张剑(2008)使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采用了半结构化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初中生拒绝教师关心的表现、类型和原因及教师们应该什么样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张旭(2011)使用了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关心能力”进行了阐述。黄丽衡(2007)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访谈调查法及案例法研究了家庭、社会和学校应该对学生们加以关心,尤其是残疾儿童等等。
课前,按照芬克在其《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的大学课程设计原则》中所提倡的课程设计原则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在上课前本人首先诊断(diagnosing)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做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计划(planning),然后采取教学措施(taking action),观察(observing)上课时学生们的表现情况,然后反思(reflecting)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分析教学发现进而把其应用到理论建设中(applying findings to theory building),然后再开启新一轮的行动研究圈(Action Research Cycle)。
教学过程中,着重提高学生们的“关心能力”。在此过程中,以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的任务型教学方法进行行动研究。该教学方法分为前任务(Pretask):教师给学生们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词汇的讲解),任务循环流(Task-cycle:in task,in planning,and in report教师监督学生们进行相关内容的讨论并要求其展示讨论结果)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language analysis and language practice老师就学生们对相关内容的展示予以指导)三个部分。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如下所示:
1.2018年11月—2019年2月,撰写研究背景、文献综述、设计调查问卷并对该问卷内容进行实验。
2.2019年2月—2019年6月,进行写作教学实验并收集问卷调查数据和学生们提交的作文。
3.2019年6月—2020年11月,分析数据并完成报告撰写。
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具体如下所示:
1.本课题通过了外语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审核为院级研究课题。
2.学院为本人进行此研究提供理论知识培训并且能够全额资助。
3.参与学生为本院自己所带学生且已年满18周岁,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自学能力,同意并支持本课题的实施。
4.本人具备一定的授课和科研经验。
参与此研究的176名学生中大约87%的为女生,超过一半的学生为20岁,他们学习英语的平均年限为10年以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42.05%的同学认为他们可以把写作课程学好。他们的“关心能力”从情感、兴趣和价值观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提高表现在以下方面:42.05%的学生对学习小组中的同学们有了新的情感,46.02%的学生对生活中某些人的观点有了新的情感,40.91%的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及现象有了新的情感。
学生在兴趣方面的提高表现在以下方面:44.89%的学生对学习小组中的同学们的观点有了新的兴趣,46.59%的学生愿意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观点,39.77%的学生愿意把他们的观点当成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44.32%的学生对生活中某些人的观点有了新的兴趣,53.41%的学生愿意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观点,并且41.48%的学生愿意把他们的观点当成其生活中的一部分。46.59%的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了新的兴趣,52.84%的学生愿意更多地了解它们,愿意把它们当成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48.86%的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有了新的兴趣,52.84%的学生愿意更多地了解它们,并且 53.98%的学生愿意把它们当成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
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提高表现在以下方面:45.45%的学生对学习小组中的同学们的观点,45.45%的学生对生活中某些人的观点,47.73%的学生对生活中某些事物,以及45.45%的学生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有了新的价值观。
通过学生们考试中写作部分的作答,发现他们在内容阐述方面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他们能够就自己、他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深度和宽度的阐述。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们的“关心能力”在提高、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关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们对自己、他人及物资和精神环境加以关注,进而提高他们对某一门课或某一学习经历相关的特定情感、兴趣及价值观。学生们的“关心能力”提高后,他们有可能对某事物就有不同以往的情感反应进而对某事物产生不同的评价,从而有可能提高他们对写作内容的积累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项目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关心能力”,提高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关注程度,表现为新的情感、兴趣和价值观。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引起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学者、教师及学生等对学生们此能力的关注,该执行办法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以达到提高学生们该方面能力的目的。另外,本项目使用行动研究实施任务型教学方法。
由于时间的局限,关于学生们的“关心能力”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来探索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本人会延长研究时间并邀请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
总之,通过本研究发现关注学生们“关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尤其是对写作内容方面的阐述,并且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其他专家、学者、教师及相关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