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荣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0016)
高职院校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高职院校教学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各方关切,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之下。体育课程主要教授学生运动技能,学生进行身体素质锻炼,强身健体,提高体育素养和职业素质,为其他方面综合发展奠定基础。但目前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就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不完善之处进行分析,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阐述。
体育素养其主要制度是基于先天遗传因素,然后借助于后天的学习而产生的一种结果,像是体育品行、知识、意识、技能以及体质水平等内容都可以称之为体育素养。在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社会各界更加关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关注高职院校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体育教学旨在在个人先天素质基础上,给予一定指导,让学生通过一定方法锻炼,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提高学生体育水准,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而职业能力则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这一项能力对于学生今后就业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良好的职业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更加迅速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岗位。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相辅相成,二者对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具有建设性意义。
高职院校教育的主方向更多是职业技能培训,在课程设置方面倾向于专业课,体育课程设置上课时不足。由于体育课课时设置不足,学生进行锻炼的时间被削减,教师也无法在很短的课时之内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教师在进行体育课时面临矛盾,如果详细讲解会占用很多课上时间,学生自由练习时间会减少,课下学生很少主动巩固复习。如果教师给学生更多课上练习的时间就很难保证教学进度。在体育教学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很好地掌握体育技能和方法,教师也很难完成计划的教学进度,取得预计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仍然是主要围绕球类运动和传统体育技能进行,虽然这些学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体育技能,但还是体现出体育教学内容单一、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新型体育人才的需要。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好的影响。枯燥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会导致所培养人才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失去活力和生命力。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习者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但教育教学内容一刀切,教师在课堂行进行的教学更加泛化,缺乏针对性,没有进行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无论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对象上,都缺乏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对于体育思想不能很好地理解,对体育知识和技能很难在课程之外运用,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以及职业能力,以此来为学生今后就业与发展提供保障。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身体得到锻炼,体育技能得到发展,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无法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固定且缺乏创新性,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革新,改革课程,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可以应用到。院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分班教学,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一致学习方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兴趣作为学生体育学习最好的引导者。在进行按学生兴趣分班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制定出相应教学内容,让学习者在高职院校学习体育过程中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进行理解和掌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运用,做到学有所用,而不是机械被动运用。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积极调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高职院校为丰富学生体育素养,教师除了针对教学项目进行讲授,还应该丰富易于知识和体育思想的讲授,明确进行体育学习的重要意义,深化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深刻理解。定期举行小竞赛,起到以赛促学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合理设置体育教学课时,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课堂效果。同时在课下增加体育锻炼和运动时间,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在课堂上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课堂效果。
教育改革不断进行和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受到更多的关注,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利用多途径引导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深化对学生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