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颖 陈志芳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2737)
学者巴姆伯尔杰博士认为“阅读是学习的典型形式”。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时代,通过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呈几何式增长,传播方式也日趋多样化,通过系统的阅读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能力是指对阅读内容的认知和理解的能力,是读者心理活动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总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包括选择文本的能力、掌握和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理解及吸收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职生的阅读仅仅集中于课上的学习专业课以及完成作业的时间,在课余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间少、兴趣差。主要表现在:对所学专业课学习用书不愿精读,根据老师讲授的内容看书学习,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看书是为了完成作业,通过考试,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考查考试前根据考试范围做几套模拟试卷,及格就可以了。大多数学生读书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将来的就业,只重视相关专业书籍的阅读学习,忽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美学等经典书籍的阅读,导致人文知识有不同程度欠缺。
有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除了有小部分同学借阅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外,大部分喜欢看当前的一些畅销作品。比如言情、侦探、游戏类、文艺性的杂志报刊等休闲、时尚的书籍,对历史、哲学、自然科学、中外文学名著经典作品兴趣较小、阅读量较低。
现代社会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行为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且具有开放程度高、可以与人共享及互动、阅读随意性跳跃性大的特点,然而,这种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使读者难以进行深入思考,导致高质量阅读较少,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且自制力不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技术的时间相对长,而用在阅读上的时间较少,没有足够的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对以后的工作没有高要求,缺乏学习动力,不喜欢阅读。
成长于网络时代的“00”后是当前高职校园的主力军,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培养起阅读兴趣,导致本应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黄金时期荒废。另外,有些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不足、阅读环境差,借阅图书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学生缺乏图书文献检索方法和技能,无法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图书馆不能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学生。
分析掌握学生的阅读心理、了解阅读需求是进行的阅读教育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突破点。可通过问卷调查、书刊借阅数据分析等方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阅读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使其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及终身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探究某种事物的强大驱动力。学校可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等。如:组织读书沙龙、知识竞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关于历史名人名城的讲座,或进行名家名著的鉴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阅读是一项会消耗身体能量的复杂的心智活动,根据学生自由阅读的随意性大且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的特点,教师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推荐相关书籍,介绍适合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从优化知识结构、培养道德情操的角度推荐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适合高职生阅读的涉及科学与未来、哲学与人生、人文与历史等内容的相关书籍。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也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补充。
学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增加阅读分享机会,引导和促进阅读。比如:定期召开读书分享会、阅读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诗文诵读比赛等,增强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图书馆还可以开展信息检索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检索文献的技能。通过各项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既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又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