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08 11:57:04王奋英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王奋英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工作室教学模式最早来源于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工艺作坊,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且对应社会需求进行精准性与高质性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不断推进,“包豪斯式”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理念被各大高校吸收应用,并促进其设立的绘画专业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1960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第一工作室成立(又名吴作人工作室),直到2001年,实现新生入校前从招生到教学均为各个工作室统筹进行。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共创建了105个工作室。与此同时,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各大美术类院校也纷纷积极投身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建立。在各大美院的先行引领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被逐渐引入地方高校绘画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在兼顾绘画专业学生“个性”与“共性”双向发展培养的同时,对地方高校绘画专业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一、地方高校绘画专业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很好地解决高等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构建和完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为绘画专业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最佳平台。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充分发挥师生们的交流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思维与绘画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以满足新时代绘画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一)以“点”助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绘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其开放型的教学、宽松的环境及多样的课堂内容而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们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专业兴趣点出发,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行为主动性,使得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多的是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同时,教师教学中进行写生与主题创作课程的随堂示范,有利于加强学生直观感受与体会,精研技法,以技进道。强调培养绘画专业学生的个体意识与效率意识,激发绘画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们更好地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动态,能适时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并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策略,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创中教、教中学、学中练”的全生态教学环境,大幅提高学生学习与创作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个”“共”兼全,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

“个”即对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共”为学生共同需求的培养。绘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得教师们的教学更为灵活,更具针对性与市场性。地方高校国画(工笔、水墨写意)、油画(写实、写意)、版画(木版、铜版、丝网版、石版)、水彩等方向绘画专业工作室的组建,不仅满足绘画专业学生个性发展的专业学习要求,符合高等美术教育规律与学生个体发展,而且将同一个性追求的学生们统整于工作室之中,进行共同需求的培养,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相应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通过“半社会化”方式引导、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个”“共”兼全的绘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构建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输出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新设绘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际困境

各大美院在绘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中,通过多年不断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强化与不同部门、机构间的紧密合作,从而促进绘画专业稳步发展。然而,对于新增设绘画专业的地方高校而言,存在初期探索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际困境。

(一)教学场地硬件设施相对不足

就现阶段地方高校新增设绘画专业后,在实践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时,教学场地、空间等硬件设施是否能充裕配备,仍是首要问题。各个高校情况不同,在绘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因教学场地、课程课时、自身专业素养、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依旧沿用传统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使绘画课程教学质量难有突破,绘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停滞不前。此外,教学课堂上未能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及教师在课堂中一成不变的“主角”身份,使得原本学生人数较多的大课堂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沟通不足。加之专业课程授课时间短,教师难以准确掌握学生绘画水准与专业素养,无法进行有效的专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疏导,学生对绘画专业的未来就业前景,易产生迷茫与焦虑情绪。

(二)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错位”

社会美育主要包括基础美育与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美术设施所开展的美育,因其承载传播美育、践行美育的使命与责任而不容小觑。事实上,纵观近几年地方高校绘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学生的就业除了从事职业艺术创作外,主要集中于幼儿美术教育、高考美术培训、少儿美育培训机构、老年大学书画培训、博物馆美育、画廊等公共美术机构开展社会美育工作,就业渠道较为宽广。地方高校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绘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从事社会美育的强劲生力军。但部分地方高校以培养具备绘画教学及创作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视为绘画专业的培养目标,忽略了绘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社会美育的能力需求,如学生从事基础美术教育需具有高尚的教育情怀、广博的文化知识、全面的学科素养、创新的教研意识及终身学习的发展目标等必备要素;从事公共美术教育则要求从业者具备通史而知今等综合素养。地方高校绘画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尚不能满足地方美育从业者的素养所需,形成一定的“错位”情况,使绘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地方高校绘画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创新意识与绘画能力的学生,其不仅可以弥补地方高校绘画专业课程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且可为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结合地方高校的绘画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思路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细分绘画专业方向化的教学内容

围绕绘画专业的分层培养目标,在高校绘画专业教学中细分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方向化教学内容。即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在基于绘画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课程后,实施的绘画专业方向化的教学安排。将绘画专业的培养方向细分为:国画、油画、版画及水彩等方向,并整合各类资源与师资组建国画(工笔、写意)、油画(写实、意象)、版画(木版、铜版、丝网版、石版)等方向的绘画专业工作室,而后在学生与工作室的双向选择后,学生便可进入自己感兴趣的画种(媒介)所对应的工作室开展方向化学习,其指导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职责则交由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全权负责。教师们则通过“教、研、学、创、赛、产”相互融合,推行“项目+课题+主题性创作+项目实践”相互穿插的工作室制专业化教学。

(二)优化课程设置探索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由任课教师工作室和授课画室共同构建。本模式重在创作研究,结合授课画室所具备的基础练习、课堂写生与创作,实践师生学习交流等功用。教师凭借自身教学经验与开阔的视野,关注艺术前沿问题,针对性指导学生开展写生创作学习活动。学院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采用并列选课研修、适当增加课时等措施,促使学生选课分流形成人数适中的情况,有利于工作室指导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未来规划深入了解,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自身专业学习与后期就业的发展需求,形成多元化合作培养机制。

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学院在2010年教育部获批新增设绘画专业后,于2011年9月正式招收第一届绘画专业本科生,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推进完善培养方案及优化课程设置,积极探索实践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多种可能性与有效教学,以期推动绘画专业的稳健发展。

由于学院新增绘画专业后,在教学楼未扩建的情况下,原有的教室、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出现相对不足,每年招生规模大概控制在50人左右,学院目前开设有两大专业方向,即:国画、油画班。国画方向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主要依据目前有限的教室资源,在大一时,安排了两位资深的专业课教师担任班导师,对进校新生进行了专业方向的介绍与分班宣讲,并带新生参观美术学院专家楼工作室及后湖国际艺术区各个知名教授工作室,以加强对国画、西画艺术的认识与感受。在此基础上,确定分班人数。大一课程设置主要为国画、油画相关的基础课程。进入大二阶段,以国画班为例,设置了国画研修课程,分为四段式,每段课程同步均分为工笔与水墨写意两个方向,由学生依据个体学习兴趣,进行选择。这一新的课程设置改革,在2016级的绘画国画班学生中开始进行探索实践。学生们可以通过国画研修的分段课程,自主选择工笔和水墨写意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学习。有助于专业基本功训练更为扎实,创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通过学院和专业教师几年时间教改教研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这种以国画研修分班授课、适当延长课时学习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国画教室紧缺的问题,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随着教学设施的完备,将逐步过渡到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正轨。

众所周知,写意人物的艺术形象,需要不断深入生活,敏锐观察人物体貌形态特征,分析研究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性格特点;是以生活原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主观理解,情绪情感的笔墨释放和表达观念不同的意象造型。以2016级绘画系国画班为例,班里共17名学生,在大三下期人物画国画研修(三)可自选工笔和水墨写意方向的不同课程。其中,9名学生选习6周写意人物写生,进行了大量水墨写生探索实践;到大四一期,10名学生选习国画研修(四)进行了为期8周写意人物写生与创作课程,深入写生创作训练。课程安排从半身带手、全身人物像写生,到单人带环境,再到双人物组合带环境的写生创作实践,循序渐进。画面背景氛围的营造、人物关系的协调,笔墨语言的表达,需具备较强的主观创作意识。学生们性格禀赋各异,造型功底不一,以及生宣作画不便修改等因素,使写生创作颇具难度。然而,两段课程一路走来,学生们保持的浓厚学习兴趣让人动容。学生们通过自主选择,激发了学习兴趣,系统性进行写意人物的研习,能在笔者用心指导下在写生创作过程中勇于探索实践,并在课程结束时成功举办了《心·象——2016级绘画系国画班写意人物画展》,此次展览作品,学生们通过写意人物课堂写生与主观创作意识相结合,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感受,获得同行专家及师生好评。回想写生时,学生们能在教师指导下用心观察、反复推敲构图、造型和设色,以及探索笔墨语言形式的多样可能性,把握画面各要素间的呼应顾盼、节奏与韵律,释放心性自由表达。虽造型及笔墨上仍有或多或少的不足,学生确在这一阶段各自专业基础与创作能力上有了明显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践行,不仅使创研工作室导师与学生教学相长,而且弥补了高校传统绘画专业课程教学的些许不足,减轻了绘画专业教师们的课程教学压力,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层次更高、针对性更强的培养平台,使地方高校绘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美育,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