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亚教育思想视域下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2020-12-08 11:57:04陈晓邱林洲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陈晓 邱林洲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2019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申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混合式教学稳定推行。2020年,教育部做出“停课不停学”重要部署,将线上教学推上日程,给混合式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自上而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普及和推广,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选择和研究方向。

一、王广亚教育思想

王广亚先生是著名教育家,致力于教育事业66年,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配备好的师资、设备、制度、管理和福利,建立现代化实训中心,开设实训课程。注重教育品质,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在课程规划、课外活动等方面推陈出新,秉持“一技在身,人人就业”教育目标,达到100%就业。推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获得“一证多照”和真才实学。王广亚教育思想为其教育事业奠定基础,指引着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探索和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定位

国发[2017]10号文件指出,要强化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完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被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提高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对职业的认识和探索的能力,做出职业与就业的选择。课程研究问题来源于实践,解决问题方法技巧灵活,可操作性强,学生不易从传统教学思想中转变到混合式教学中,需要教师科学引导。

三、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混合式教学结合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与数字化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突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内涵理解不够深刻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学中有理解误差和“貌合神离”之处,教师硬把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拼凑起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要求学习时长;钉钉直播、签到;通过QQ群讨论。学生忙于线上线下平台,花费大量时间,教学效果却起到反作用。

(二)学生压力过大

教育部提倡使用互联网在线开展教学,对于这学期开设的8—11门课程,每门课程至少需1个小时来完成课前预习、课后作业,挤压了学生课余时间。有的课程,需登陆超星、MOOC、U校园、钉钉、随行课堂等多个平台完成不同的作业,学习任务繁重重复。有的学生使用2—3部手机“刷题刷课”,学习质量严重失水。

(三)教学资源未经筛选

慕课MOOC发展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素材,教师却把MOOC课程资源完整推送给学生,没有根据教材、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接受水平等进行内容筛选、重组和分隔,这些资源与课程的融合度降低,达不到预期理想化学习效果。

(四)精准化指导存在现实困难

《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综合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知识,与实际生活和职场联系,练习题目多涉及案例,无标准答案式。为完成案例,需要教师和学生多次沟通,考验了教师的时间精力。此课程目前多是大班授课,师生配合度不够,限于课堂有限时间,很难做到精细化、个性化指导,以及对学生的跟踪帮扶。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必然选择,但需要解决教学过程的问题。

四、混合式教学应用探索

混合式教学应用探索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致力于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获得感。

(一)准确定位课程地位

《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关系大学生职业、心理、人格等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学校要认识其重要性,从互联网平台建设、软硬件采购、师资配置、教学服务和管理各方面给予支持。对于地方型应用型本科民办学院来说,该课程一定程度上决定就业质量和人才输出,后者决定招生规模和人才输入,这一进一出,关系到学校的稳定。

(二)深化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和认识

混合式教学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不能随意使用为学生"增负",要重视教学环节、要素的突破。大一、二、三分别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8个学时,分为8个教学模块,其中包含2个实训模块。教师多使用线上观看视频、线下互动讨论的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将分解模块、师生合作分工、互动并反馈问题,教师针对模块内容,制作思维导学图;结合学生专业,分析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提供指导;准备课堂的投票、问卷调查、游戏等,使得学生积极配合,做到教与学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促进。

(三)加强教学管理与研究

高校自上而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运行:学校领导——教务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及干事——混合式教学培训团队及助理——任课教师,对教师进行培训,教授导师答疑解惑,教学督导组反馈课堂问题,辅导员协助课堂教学管理。某高校开展教学竞赛,3门被认定的省内一流本科课程中,一门是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开展教学研究,获批立项4个省级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其一是基于“SPOC+MOOC”多模式运行的混合式实践与推广研究。开展教学科研,申报10项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

(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将知识传播、技能培养、价值培育构建为一体,从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等方面出发,克服只看学生现状的狭隘学生观,针对学生发展可能性,给予学生内心关怀,例如使用番茄ToDo App,培养自主自律性。注重课程之“道”,探索职业精神内涵,让学生学做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健全大学生,从“术”的层面上讲,准备求职材料、分析就业信息,认识职业世界,让学生学做事,培养工匠精神,培养智慧大学生。

将“道”和“术”进行结合,培养完人。教师高度的奉献精神,课余时间义务给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考研面试辅导和礼仪指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得教学工作有温度、可持续发展,对混合式教学起到深刻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五)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教师具备国家职业或就业指导师证,具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具有信息素养意识,把热点信息采纳入教学,掌握视频剪辑、PPT制作等技巧。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互动技巧,作为导演和教练,唤醒和深度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有灵魂的问题。提高个人修养,教学与生活联系接地气,与热点相匹配增人气、造气氛,语言表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六)融合不同的人才培养平台

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不同作用,职业测评系统对学生职业测评。制定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千百万工程)训练学生工作标准。创新创业基地和企业实习实践引领学生参与企业走访和实习。就业处公众号推送就业信息,精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共青团成立职业就业协会,引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校友会组织就业交流沙龙和创业孵化指导,让“云端”校友资源落地。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制定实践学分认定细则,融合双创、学科竞赛、共青团第二课堂教育。

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举办2020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赛、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新创”业大赛、2020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分别由97、2009、119个团队参赛,参赛人数分别是485、10045、714。

辅导员跟班走制度,弥补了任课教师每学期换班带来的流动性,是大学生职业发展双导师中的重要力量。

五、结语

王广亚教育思想是经过教育实践证明的成功理论,他创办的学校正在进行着教学改革和发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定位和性质,决定了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混合式教学全面开展,其教学体验和教学效果未必优秀,需在教学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大学生职业发展》体系中,职业认知是创业的基础,创业的体验促进职业认知和就业。混合式教学改革拓展了课程的深广度和灵活度。除了重视知识本身的价值外,更要重视投入和产出,做好加减法,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怎么切入、预期效果等,要科学论证,M00C海量资源,要批判性的思考、选择性使用,各种比赛的开展,都围绕一个中心点:以赛促学,教学相长,做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