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特征及提升途径
——以《英语写作》为例

2020-12-08 11:57:04李珍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李珍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渝北 401120)

从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的提出,到大规模在线课堂的兴起,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有效的推动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一线的教师应该如何去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以此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为各学科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教师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

“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则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在教育领域,教师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基础素养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基础素养主要是指教师作为个体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如教师的“个性,才能和人生价值取向。”而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情感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的信息素养属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范畴,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主要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利用信息技术及信息资源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方法的能力”。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在《指南》中,对信息素养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指出“广义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素质,而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指信息能力”。《指南》从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科研创新等五个维度对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做出了具体的要求。《指南》的制定能让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多渠道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此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完善。

二、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特征

英语学科是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中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学生人数相对稳定,学科建设较为成熟,师资配备也较为完善,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也较为严格。在信息化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和语言学习资源,教师手里的教材早已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学生会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更新的信息与资源。因此,这样的教学状况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应《指南》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特征:

(一)较强的信息获取意识

由于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采用了英语作为语言媒介,因此英语学科对于信息的提取和应用走在了其他学科的前列。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兴起到今天在线英语教学的普及,英语学科具备更多与信息技术发展相融合的发展优势。而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是否会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以《英语写作》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话题,这就要求教师具体较强的信息获取意识。如在写作话题“Pop Icons and Heroes”的教学中,书本上虽然有相对应的阅读材料,但其所列出的偶像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略微有些差异,如一味利用教材材料,学生可能会失去对该话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应该首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与该话题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在2020年初,全国上下涌现出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与这些人物事迹相关的媒体报道,视频以及文字材料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而获取,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类,并且在课前将这些信息上传到班级群上,督促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学生也可以利用班级群的沟通优势,在网上进行话题的讨论,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在动笔之前充分了解话题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该话题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学生可以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解读什么是真正的偶像。这都需要教师具备信息获取的意识,扩充教学资源,呈现出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信息与教学材料。

(二)对信息的正确处理与评估

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教师不能一味地通过复制粘贴信息来进行教学准备,对于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要有正确的识别与评估能力。教师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能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需要从信息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适用性、客观性、时效性五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在《英语写作》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对某一写作话题进行讲解前,会在网上搜寻与该话题相关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否用于教学,学生的接受度怎样,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Beauty,from Heart or Face?” 这一写作话题的讨论中,对当下大学校园中出现现象提出了思考。教师在备课阶段,可能会从网络上搜寻到一些的案例,这些照片或者视频能否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看到这些视频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些网络信息应该以怎样的形式进入到课堂?教师都应该在上课之前进行反复地思考和权衡,这就需要教师对搜集到的网络信息进行识别,找出与课堂教学最佳的契合点,而不能以吸引眼球为目的而改变了教学的初衷。

(三)多渠道的信息搜集能力

互联网时代,搜索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就高校教学而言,学生对于信息的搜索能力可能要强于教师,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渠道更加广泛。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进行多渠道的信息检索,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资源。如在英文自荐信的教学中,教师在课程上呈现出不同职业的英语自荐信的写作方式,学生就会十分好奇地问道:“老师,这些自荐信是从哪里找到的?我也上网搜索了,我怎么没找到?”如果学生有这样的疑问,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教会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搜索。除了利用常见的搜索引擎外,还要灵活地利用与英语写作相关的公众号,并且要有浏览外文期刊和查询图书资源库的信息检索习惯,对于一些语言基础较好的同学,会建议他们阅读一些与写作话题相关的中英文论文,从论文中引发对话题的深入反思,通过论文中的参考书目和所引资料,去挖掘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形成相对系统的信息资源和知识链条。网络只是一个资源库,更多的搜集与整理工作需要通过人来完成,在网络化的教学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同样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严格遵守相关信息法规

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体现在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上,同样也体现在对互联网法规的遵守上。如在写作课程的教学中,一些通过网络搜集到的信息和资源如要在课堂上加以利用,应该对被使用者的个人隐私进行保护。如在谈论写作话题“Cheating,Plagiarism and Academic Integrity时,教师应该注意对所涉及的信息进行筛选,如果呈现的信息中有图片或者视频等,一定要对其真实度进行确认,以免误导学生,影响教学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另外,英语教师在搜索外文资源的过程中,更要具有高度的敏锐性,不能向学生传播或散布不良的网络信息。只有在遵守互联网相关法规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并将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三、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信息获取意识,信息搜集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和评估的方式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现阶段的教学环境中,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通过学校的政策支持,有效的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学生对信息的及时反馈三个方面来完成。

(一)学校的政策支持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与冲击。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关系到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因此,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获得学校的政策支持。学校应该出台支持信息化教学的政策,如对传统教室的改造,智慧课堂的兴建,在线教学平台以及智能教学软件的使用等,并且鼓励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技术,完善相关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教师信息意识的增强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教师将新的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核心因素所在。只有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才能让教师主动搜寻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摒弃教材多年不变的教学现状,让英语教学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特别是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信息获取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社会话题的解读,对写作语言的积累以及写作篇章的最终完成都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梳理以及写作信息的科学使用。如果教师仅仅针对教材的理论框架进行讲解,而没有引入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源,写作课堂的教学将会过于沉闷,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对信息的及时反馈是提升信息素养的推动力

通过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教师将所获取的信息发布给学生,并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的信息。学生根据对信息的阅读和理解,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及时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引导,教会学生自己利用网络资源,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深入阅读,积累英语词汇,并且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这样即达到了利用信息的目的,也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情感投入,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良好的信息素养对实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整合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相互协助和配合。使用教育技术的目的并不是由机器替代教师教学,相反,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将会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