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乌兰浩特第十二中学,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新的课程标准下,教科书的修订,将知识点的协调、章节前后顺序和各学科之间的配合,数学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的配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角度,调整了不合理的内容顺序,构建了更加符合数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将鲜活的现实例子与枯燥的数学结合起来。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工具多种多样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去,将教学、图片教学和数学教学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课程基本理念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体现出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鉴于此,数学教师重视的不仅仅是知识及结果,还应该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已经获得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及特长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经过不同教师的处理,教学效果截然不同,这就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水平存在着差距。教材内容的呈现不可能罗列很多的示例教学参考,也不可能过多的呈现教学的探究过程。
教材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是由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科知识本身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发展水平精心编制而成的。因此,教师不仅仅是在使用教材,而且要不停地对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为什么,比如内容的安排、编写意图、编排体系,以及每个插图,每一个思考内容都要反反复复认真揣摩,甚至每个词语或符号背后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力争达到读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不是圣旨,因为每班学生的不同特点,每个执教老师的不同习惯,每个知识点难点的分散情况的不同,每一届学生已有水平的不同,教师要更好的灵活运用好教材。
在课程内容和教材中,数学基本思想其实是很丰富的,这些思想常常处于潜意识形态,教师要成为有心人。在数与代数领域,有理数及其运算是一切运算系统的基础。让其他运算的对象和数作类比,可以使我们得到很多研究方法的启示。例如,在“整式的加减”中,由于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实际就是利用有理数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整式的乘除”中,各种法则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将数字换成字母的一般情形;“分式”与“分数”、“根式”与“整式”的类比学习等等。教材的编写重视了数的基础地位,类比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学习式、方程、函数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正迁移。
教科书中,每一个概念和原理的引入都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或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是自然而水到渠成的;模型思想是课标对“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重要要求。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中,教科书改变了“概念——解法——应用”的传统教科书结构,以实际问题为主要线索,将概念与解法融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之中。我们熟悉的“电话计费问题”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方程模型解决数学问题,进而解释实际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合理思考,体会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引言是全章内容的引导性材料。章前引言凝聚着很多幕后英雄的辛劳,是他们仔细推敲、反复思考、集思广益的结晶,甚至一副章前导图都不是随便摆放的,对于这些,作为教师一定要思考:它们的优点在哪里、是不是适合我的学生、离学生的生活有多远、能否激发学习兴趣等。如“有理数”一章的引言,从学生熟悉的几个具体问题入手,以“数系的扩充”为指导思想,按“引入新的数——运算——运算律”的线索加以阐述。小结是对全章内容的梳理,主要思想方法的归纳概括,教科书的章小结除了“本章知识结构图”和“回顾与思考”的问题之外,又新加了“概述”内容,让学生又一次反思了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及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小结,结合本章内容的展开过程揭示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路、内容和方法等等。
教学研究是每个教师应该一生探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而是要不断地探究与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要求教师的数学研究工作中努力,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