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产教融合优势 校企区协同推进大学生美育
——以上海电机学院“三圈三共”美育实践为例

2020-12-08 11:57:04董雪静吉文斌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董雪静 吉文斌

(上海电机学院,上海 201306)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上海电机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美育功能,积极结合“新工科”背景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结合的需要,大力发挥深厚行业优势和丰厚产教融合经验,将产学研合作向美育新领域延伸,并进一步增强高校与地方文化互动新体系建设,构建了学校联合企业、社区共同推进的“三圈三共”大学生美育新模式,在“校园——企业——社会”的三级跳进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理想信念、高尚情趣和电机特色素质的“卓越现场工程师”,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获得社会好评。

一、校企区共建文化育人“三圈”同心圆

(一)校园文化美育“内圈”建设

学校持续完善以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第三课堂(学生自管社区)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美育“内圈”建设。

首先,学校以市级精品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市级优质在线课《经典文学与诗意人生》、市级重点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华夏美谈》、中国系列特色课《中国装备》《中国气质》等为引领,建设思政人文课程群,在培养方案中落实修读学分,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贯穿四年学习生涯期,并按照“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理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育人成效。同时,加大课外实践创新,鼓励自主探访上海红色地标、海派文化等,《新场古镇历史文化调研》《从竹枝词考察近代南汇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等获批市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活动项目。学校公众号还开设“红色电机”“气质电机”“诗意电机”“印象电机”等栏目,展示学生课程所学、生活所用,充分发挥人文课程育人合力。

其次,学校以校园大师剧《严雪怡》获批市教委立项、临港·月河古谱诗词传承基地设立、校史馆重建、月河朗读亭建设等为契机,培育以“春雪剧社”“月河诗社”“翼云文学社”“田野音乐社”等为代表的明星社团以及“月河诗会”“翼云杯朗读赛”“五四红歌会”“年轻的风校园歌手大赛”等为代表的品牌活动,积极落实“万人登台计划”,提高学生文化活动参与度。学校获十五届教博会暨美育展“风采展示奖”,并在第五届大艺展上海赛区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再次,在学校宣传部和艺委会指导下,设立“明德书苑”学生自管美育社区,采用专任导师制下的学生苑长负责制,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书苑运作、项目运营、达人课程、社会拓展等,通过自治自育让文化育人的基因入心入行。

(二)企业文化育人“中圈”建设

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振华重工等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联盟,联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临港集团创新管理学院与学校正在试点文化素养学分互认,企业学院为电机学子定制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及创业规划等课程,企业工匠加入学校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树立学生职业信仰;临港创新学院还与学校共建美育基地,合作开发K12园区文化项目,在临港公租房“临创驿站”推出“思享汇(社区版)”,定期开展校外文化活动。月河,是上海电机学院临港主校区的母亲河,也是学校的文化地标。学校联合企业一同打造“月河诗意文化带”。

(三)社区文化育人“外圈”建设

学校历来重视文化育人的实践成效,把社区文化育人作为校园文化育人的有效延伸,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实现文化全“人”的最终目标。为此,学校与申港社区达成文化共建协议、与临港·南汇新城诗歌艺术馆共建美育实践基地,并依托高校服务临港地方发展项目,与南汇新城镇政府积极接洽,使社区将成为美育成果的展示大舞台、市民成为社团活动的最广大服务对象、社会大家庭成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展现人生魅力的最美空间。

二、实施校企区“三共”育人模式

一是共同开发课程。根据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校企区共同开发着眼于应用型人才能力素养、职业拓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素质融合培养的人文课程涉及实践内容。

二是共享育人资源。学校、企业大学和社区学院可以共享师资、课程、社团、教学平台、实践场地等,弥补工科院校艺术资源的不足。学生能获得企业工匠技艺的传授和社区非遗特色项目传承人的教导,也使学校美育层次获得提升、内涵得以丰富。

三是共建实践舞台。大力倡导品牌活动、明星社团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园区、走进市民社区担当“文化小使者”,校企区为学生展示才艺共同搭建大舞台,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和实现自我的自信。学生自编自演的学生版校史剧《春雪生机》在每届新生入学教育时进行演出,温润和感染新生爱国崇业荣校的一片“初心”。学生社团走进企业学院、走进洋山深水港码头、走进申港社区、走进周边中小学,参加“临港·师者”“爱尚红歌汇”“表白祖国”“申港之梦”等活动,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慰问学习临港建设者、讴歌新时代临港幸福生活,真正实现美育化心入行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