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晖
(珲春市春化中心幼儿园,吉林 延边 133300)
古语云“三岁看老”。可见,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前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道德素质,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礼仪教育。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幼儿正处于品德形成、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若得不到正确的礼仪教育,自身错误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长期下去就可能习以为常。一旦幼儿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对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出现顶撞长辈等问题。本文分析当前幼儿园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幼儿园礼仪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幼儿较少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调查发现,部分幼儿较少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比如,部分幼儿在请同学或者老师帮忙时,并没有使用“请”等文明用语,而是采用命令的口气。其次,教师缺乏礼仪教育意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基本上以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教学为主,忽视礼仪教育。有些教师认为礼仪教育并不是什么大事,没必要将其单独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再次,教师礼仪专业知识不足。作为礼仪教育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重任,同时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幼儿模仿的榜样,这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调研情况来看,部分幼儿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与礼仪培养,礼仪专业知识不足,对礼仪教育往往摸不着头脑。最后,礼仪教育方法陈旧。部分幼儿园重智育,轻德育,在此背景下有些教师缺乏探索礼仪教育方法的动力,导致礼仪教育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实际教育效果不佳。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能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人格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在礼仪方面会存在许多不足,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要重视对幼儿开展礼仪教育。教师可以利用一日常规教育向幼儿渗透礼仪思想,让幼儿能够自觉形成礼仪意识,养成礼仪习惯。培养幼儿日常礼仪习惯时,常常涉及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有的幼儿与长辈交流时,不懂谦让,不讲礼貌,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主动打招呼,不会主动致谢、道歉;有的幼儿随手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追逐打闹;有的幼儿与小朋友抢夺玩具,与小朋友打架;有的幼儿吃饭挑食,不知道珍惜粮食,随便浪费。教师在一日常规教育中,要注意从礼仪角度对幼儿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幼儿懂礼仪,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要求幼儿入园时向老师问好,跟家长说“再见”;离园时与教师、小朋友道别;与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时,要有谦让意识,不争抢东西。教师从幼儿一日常规角度开展礼仪教育,需要坚持不懈,对幼儿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和引导,直到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们经常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园的主题课程往往都包含行为礼仪的教育。教师在设计主题课程时要将礼仪教育与主题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幼儿懂得礼仪的涵义。比如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幼儿理解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不要再麻烦妈妈,我们开展了“我当妈妈的小助手”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不仅学到了劳动技能,更体验到了妈妈的辛劳,意识到了像穿衣、洗脸、吃饭这样的事,自己是可以“帮”妈妈做的,以减轻妈妈的工作辛劳,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达到了统一。再如,幼儿园经过开展“向解放军叔叔学习”的活动,培育孩子们“站、坐、蹲、走”等根本动作,告诉幼儿什么样才是标准的姿势,让幼儿按照标准动作去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学,使幼儿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总之,良好的品格及行为习惯能够影响幼儿的一生,在幼儿时期开展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也十分有必要的。文明礼仪教育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礼仪教育,使他们在学习中受启示、明事理,在实际生活体现文明礼仪,进而为幼儿们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的任务是复杂艰巨的,其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只要我们和家庭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会取得卓见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