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08 11:57:04方勇
魅力中国 2020年30期

方勇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5)

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及应对国际竞争挑战,我国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紧紧围绕应用型、特色化等要素,充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找准自身定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高校管理者没有正确的理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政策“由上而下”的开展,部分高校管理者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培养计划里面增加几个创新创业学分或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致使创新创业教育未达到效果;二是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缺乏有效投入。使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创业基地、实验室、培训中心等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及维护管理力度不足,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虽然大多数应用型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创业课程较少且不成体系,通常多以网络课或选修课等形式出现,作为一门学科,缺乏应有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二是教育形式相对单一,以课堂授课和传统教学方式为主,重理论轻实践。以至于学到的这些知识在学生具体的创业和实践中无法起到实际作用,解决不了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过于表面化。

(三)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力量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创新创业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然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从数量上说,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从质量上说,有创业经历且从事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的高水平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难度加大。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2010年教育部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应找准自身定位,紧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及社会发展需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个性的人才。

(二)建立科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具有面向全体学生、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特点,学者王占仁提出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基于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树立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的目标,依托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方式,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予以锻炼,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应建立通识课学习、专业知识教授、创业实践教学等于一体的课程结构框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还应注重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应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课程,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间安排方面,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循序渐进地安排。

(三)加强师资建设,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1.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数量上的需求。但考虑到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因编制数量、资金投入等问题,在短期内招聘一批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制定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以保证有充足的教师数量。其次,聘请业界有资历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知名校友等作为外聘教师到校内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实践经验以弥补学校师资力量匮乏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市场、企业和社会。

2.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要积极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第一,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积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二,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会和学术交流会。高校应定期邀请业内专家来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培训,有条件的应派教师定期参加业内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业内知名学术交流会,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新动态,掌握创新创业教育新技能;第三,鼓励教师适当参与企业管理等实践活动或到企业挂职,在历练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