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丽君
(台州广播电视大学,浙江 台州 318000)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而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高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劳动者,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以德树人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政工作由忙于各种具体事务的辅导员和师资有限的思政教师来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精神境界的升华无法有效实现。随着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践,把高校思政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对课程思政认识和课程教师的思政素养等方面的局限,带来了课程思政的新问题,本文试从阐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提高认识,提升思政能力,做一些粗细论述。
课程思政是在课程中构建思想政治的教育内涵,把思政理论融入各专业课和各公共课程的教学中,落实“以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教育理念。这是高等教育理论的一大发展,真正实践把大学生培养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其提出的背景是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且进一步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达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课程思政”正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
大学思政课,包括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作为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主要致力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大学学校教育中,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规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设,有专门的教师队伍进行课堂学习,以“灌输”为基本理念,旗帜鲜明地阐述立场、观点和态度,尽管也尽可能地利用一些技巧与艺术,“但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典型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对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形式,课程思政则是具有隐性特点。由于课程思政是教师在各专业课和其他通识课的课程教学过程里,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起到思想教育寓于无形中,学生接受于潜移默化,从而培养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自觉认同,这是隐性教育的思政教育形式,当然也不排除课程思政也有显性教育形式,但不是主要形式。
1.价值指向的一致性
大学的课程包括专业课和包括思想政治类的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课是为就业服务,成为社会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课程中思政,培养成为适应当代社会主流的合格劳动者;作为公共课,则是立足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所必需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为专业学习、专业技能的实践等服务的。课程教学中把思想政治素质落实到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中,建立时代要求的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价值观、民族自豪感的爱国情怀、创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等,这正是大学思政课的核心价值所在。
2.体现教育的协同性
高校课程中,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课程思政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需要,致力挖掘各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两者协同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具体来讲:课程思政是体现思政课程的内容和理念,从相关课程里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这些元素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题教学的各环节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某个程度上讲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来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和主干;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内容实现的形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渠道。正是两者的这种关系,从而形成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同频共振的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教育,重于专业学习,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往往脱节,思政教育是由专门的思政教师和思政学院来承担,单一的思政学习,过于理性而枯燥,学生往往不重视,走过场,而专业教师注重专业能力为主的技能和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价值引领,特别是理工科教师和学生,认为科学与价值无关,认为“科学无国界”,但使用科学的人是有国界的。把思政要素落实到各课程中,不仅有重要意义,而且能更好地落实。通过课程思政,可以摆脱思政理论课摆脱自身教育的局限性,把思政融合课堂教育,能有效解决思政教育现存的形式化及表面化现象,课程思政可以润物细无声。体现出课堂教书又育人的真正目标,强化思政课程教育的功能,使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及时产生有效的情感体验,思政素养不是硬邦邦的灌输,而是在积极的养成。这种融入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政素养,高校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合力,既有效又时效。
自从2018年教育部印发文件部署课程思政改革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开始了课程思政的实践,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欠缺和应验的不足,往往不能也不会课程思政,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进行思政理论的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地打磨和积累。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首先教师要懂得什么是课程思政、哪些是课程思政元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提出的大纲非具体,如果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可能是偏颇的、生硬的,这是很难实现教学中思政的要求,所以加强对非思政课教师的思政培训是必要的。如果通过培训教师要对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将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了时代的责任担当、健全的人格品质。因此学校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教师思政培训常规,以此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
落实课堂上思政,要创新课堂模式。课程思政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思政是隐性的,在知识中传递思想。适应课程思政的课堂模式要创新,就要如何做好把思政元素中的做人做事家国情怀等融合到知识学习中,不能生搬硬套,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思政就是育人,大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思政教育,就要从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丰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趋向,以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结合课堂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思政课的思政教学和落实课程教学中的思政,都是通过课堂里的教师来实现,所以真正把思政落到实处的关键是教师,通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自己所承担的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潜移默化实现,因此提高教师自身思政素养,可以提高课题教学的思政融入的精度与效度。当今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尤其是经济转型和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的教师、学生就是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多元文化的涌入对于教师、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作为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先育己。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党和国家以及民族有深厚的情怀,才能自觉地承担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落实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