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昊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13)
核心素养是个体应具备的最基础、最根本、最关键的素养,涉及个体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兼具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等多种特性。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是需要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调整优化的过程。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学生持续学习,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核心素养框架的划分,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框架,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维度要素都进行了相关界定,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时候能适应所应该有的基本素质和品格。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强健体魄、学会生活、积极创新、具有责任担当等等。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解读是不同的,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核心素养应该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生产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部分院校将教育的重点放到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却忽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忽视学生形成良好综合素养和习惯的重要意义。还有部分院校重视学生的成绩或者获奖成果,过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评价学生,忽视对于学生品格的培养。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偏重传授课堂知识,言传身教中过分重视言传,忽视身教,缺乏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渗透。以上种种都是高职院校缺乏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表现。
高职院校在对于学生的培养中,仍然采取传统模式,将知识讲授作为教学重点,将就业当作价值导向。在高职院校课堂上仍然以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忽视拓宽学生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渗透德育、通识教育和审美教育,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主体地位和创造力都会受到制约。
高职教育重心在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有教学活动以就业为导向。在围绕就业展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忽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缺乏人文艺术的渗透。导致学科之间分裂,没有对学生形成通识教育。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相脱节,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强,核心素养缺失。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格外重要。高职院校要认识到这一点,从管理体制上着手,在学校体制上进行革新,重视学校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教学管理上,完善学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选课的权力,完善课程体系,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力,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课程选择。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的教学场所,例如,可以设立文化艺术中心,面向学生开放,定期进行艺术主题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最后,将心理健康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定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纳入教学目标中,紧接着就要进行教学模式的积极变革,来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在优化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要转变对学生学习的主导做法,转变单一的讲授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独立思考。利用微课辅助教学,丰富课堂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主旨学生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开放课堂的尝试,将课题交给小组,让小组内进行研究和探讨,最后进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讲解,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将辩证思维以及平衡思维等方法进行融合。从考试内容方面来看,可以适当地加入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设计一些情景任务或者模拟一些在实际工作岗位中会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解决的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促进其形成核心素养。
开展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在专业教育上学科相互割裂不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搭建,也不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形成更加发散是思维。通识教育将科学、人文和社会是知识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进行思考的思路。通过通识教育理论学习,同时再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培养创新思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不光要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进学生发展的持续性和综合性。目前对于专业素养的框架,各个专家学者具有不同的解读,高职院校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框架。改革管理体制,将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相结合,进行通识教育。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升对生活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