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中职院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专业技工人才的摇篮,其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在我国意识形态整体架构中就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契机,培养与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成为时代赋予我国中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而作为中职院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主阵地,德育课如何使其意识形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并不断提升,就成为了当下中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职院校作为国家专业技术工人的主要培养途径之一,每年为国家输送着大量专业技术工人人才,其德育课教学作为传授、培育、增强学生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培育学生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自信,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作为其他们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的完成对其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引领工作,为确保工人队伍稳定发展,为国家牢牢掌握工人队伍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做出做出应有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随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腾飞,我国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中职院校的扩张式发展。对内面对数量激增、质量参差不齐的生源,对外面对西方文化思潮渗透、自由享乐拜金主义盛行,中职院校旧有德育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宣传功能已面临着诸多挑战。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和鼓励中职教育,但由于社会固有观念等原因,中职院校的生源来源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现今00后为主的生源,生长在新媒体盛行、网络信息爆炸的年代,他们是网络的参与者,却严重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加之本身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构建不完整甚至未形成,使他们很容易被披着“自由、平等、多元”外衣的,实为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影视作品所侵袭和误导,堕入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泥潭。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德育课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
德育课堂作为中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承担教学任务的德育课教师就是阵地上的主攻手,其思想政治品质、意识形态取向和教学能力就成为了关键所在。但伴随着近年来中职院校在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德育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却难以匹配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一方面,受制于教师编制问题,学校为满足学生专业课教授需求,专业课老师的增加必定导致德育课教师数量的不足,甚至出现德育课大班上课和无专职德育课教师的现象发生。这也就导致了流于形式的填鸭式、照本宣科式教学的必然发生,甚至因为教师素质问题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出现极端偏激言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意识形态的教学培养工作,极大的削弱学校对学生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旗帜的号召下,作为与技术技能产业息息相关的中职院校,也必定要不断自我更新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用工需求。事实上,中职院校在此方面的作为是值得肯定的:积极开展课堂一体化教学,完善实习实验场所和设备,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的各项技能和创新大赛等,都极大丰富了专业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但,确实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成不变,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中职院校,德育课一如既往的是口号式、宣讲式、机械式和唯课本式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教改课改中的“隐者”。这就导致了学生注意力和意识形态信服力的降低,使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发挥大打折扣。
中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校园网络管控平台,对接入校园网络的互联网信息进行筛选和管制,将黑色和灰色地带屏蔽在校园网络之外;二是积极建立校园官V、校园贴吧、校园公众号和校园群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校对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情况能够做到实时了解、及时引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灌输和培养;三是借用互联网平台突破德育课的校域、地域限制,在不断借鉴创新的同时,提高自身对外来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抵抗能力,增强国家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
德育课教师,作为中职院校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其教学成果和日常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合理任用德育课教师就成为了提升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的最直接途径。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保质,二是保量。保质是前提,保量关键。一方面,选拔任用德育课教师时,不仅要看其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还要对其思想品质和政治素养进行考察,德育课教师必须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格优良、创新创造能力过硬。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和上级主管单位,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优先保证德育课教师配比要不断满足生源数量的增加,定期组织学习培训,保证德育课教师专职专业。
德育课教师是发挥德育课意识形态功能的主力军,那么德育课堂就是主阵地,要敢于改革和创新。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域和地域内资源。例如组织红色教育基地文化行、开展重大历史热点事件情景剧再现等,使教学内容和意识形态培养走出课本文字局限,使学生亲身理解文化内涵。二是要通过实践教学不断跟进和阐述国家的理论政策。借助现实案例或实地调研探究政策理论的来源、形成和作用效果,使学生们脱离枯燥教条,转而增强了他们对制度理论的主动探究和信任,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要努力活跃课堂氛围。相较于中职院校学生专业课上动手和实践环节的充足,传统德育课堂则明显使学生感觉沉闷、约束、缺乏参与感。我们必须转变德育课原有单一“讲-听”模式,要充分开展师生交流、班级讨论、小组辩论,将德育课转变成一个学生参与感极强的互动交流平台,将德育课的知识传授、意识形态构建和学生的主动思考、理性交流融为一体,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完成德育课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和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