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云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 201620
档案作为事物运行中的数据记录载体,在正确的分类管理下,可令人们明晰事物发展的本质,然后做出相应的举措,令事物沿着预期路径进行发展。从高校角度来看,档案内容主要包含校园建设年限、文化发展历程、重大教学事件等等,从宏观层面看待档案管理,高校档案的整合,则可代表着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发展历程;而微观层面则代表着高校建校以来的发展模式,以供决策人员进行考量,对相关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在各类资源的整合下,将形成一种固有的发展框架,其指引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校史文化的积累与弘扬提供信息保障。
高校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各类信息进行统计,在《档案法》相关条例的施行下,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应需求,而高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每一所高校的运营方式不同,档案管理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性。然而从校史文化建设角度来看,多数学校在档案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体系存在一定漏洞,其细微的误差,可能引发出一种蝴蝶效应,令整体校史文化的发展进入到一个误区内。为此,高校应强化档案收集的力度,对原有的档案进行详细核查,充分挖掘档案中存有的价值信息,如校园发展的转折点、重要人物等,然后再逐步进行整合与分类等。同时,应充分结合往届毕业生、老校友等提供的校园信息,对原有的档案内容进行补充,例如,学校在阶段型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荣誉等。此外,在档案收集过程中,应将各类纸质文献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如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将学校的发展历程建立成一个动态效果展示图,记录学校的各项发展节点,为校史文化的建设提供优质信息资源。在档案整合阶段,工作人员应对每一项信息资源进行严格核查,确保各类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并多方面对待考证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如通过学生、教师、退休教师等对信息进行采集,以此来保证校史文化建设的规范性。
学校档案管理需明确信息资源统计类别,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建立一个系统框架,对采集到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研究与重新排列,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确保各项统计内容可精准的嵌套在一个体系中。同时,在校史档案记录过程中,应正确的运用信息化手段,将内容进行编排,设定相应的关键词信息,确保日后管理人员查询过程中,可依据关键词来精准的搜查到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学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则可依托于文化档案中的内容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通过将文化与教育相集合,指导学生的发展。学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内部数据信息将呈现出递增趋势,其也将间接加大档案管理的工作强度。为此,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时,应正确划分相应的管控内容,对信息资源进行正确标号,如依据年度、专业、班级等施行分类整理,确保后续资源查找的有序性执行。
学校档案建设的意义不仅是记录各类信息,也是利用相应的信息资源作为教育载体,向学生灌输一种思想意识、文化意识等,令学生了解到教育的本质目标。在校史文化的教导下,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良态化教育体系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在实际运用阶段,学校可将档案中的事件内容、人物事迹等编辑成教育文本,并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令学生对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历程进行解读,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内在感悟,以此来彰显出教育的本位价值。
在对档案进行管理时,首先应针对文献信息进行电子文本的存储,然后对各类文献进行标号处理,确保各类信息资源整合的有序性,以确保在实际资源搜寻过程中,可精准的查处到某一类信息内容。最后应对管理手段进行改进,确保管理形式可与工作属性形成最大的契合,提升实际管理质量。
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进行传授,同时也是依托于教育资源,向学生传达一个理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道德观念等,其起到教育与社会的过渡作用,在内部教育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将形成基于青年文化的一个群体,以促进社会体系的发展。档案在校园文化发展中起到承接的重要作用,档案中的部分内容可形成一个独立或辅助的教育体系,在专业化教育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其育人的效用。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校园历史档案中的内容丰富,其包含成功案例、失败案例、拼搏进取的案例等,且此类案例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实际教导过程中,可增加整体的代入感,令学生充分了解到教育的本质内容。例如,将档案中记录的名人案例、获奖案例等对学生进行教导,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拼博精神,通过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令学生更加坚信自身的发展脚步。例如,通过对往届校友的捐助行为进行讲解,为学生树立一个“忆苦思甜”、“不忘初心”的观念,以保证学生将自身的能力回报于学校与社会等。在对文化档案进行多层次分析后,依托于学习动机的迁移效应,学生将主动对知识内容中蕴含的价值进行挖掘,在自身知识储备不断的完善下,学生将找寻适用于自身发展的理论知识来作为学习目标,以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素养,确保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身能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学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机制、教育环境的不同,每一所学校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对校园大环境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增强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的凝聚力。档案管理过程中,不是单一的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与分类,其主旨是通过各类信息资源来建设一种校园文化属性。在文化同源效应下,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在对各类文化、知识内容进行解读时,可通过代入感,对文化本质价值进行透析,然后教师与学生再依据自身的认知范畴,汲取知识内容中含有的本质价值。
对于校园教育来讲,文化传承作为教育任务的一种,其不是通过单纯的理论知识便可对文化进行传递,其更是需要通过一种思想、信念,令学生与教师对文化形成一种潜意识里的认可,然后再通过相应的实践,令校园文化根植于认知体系中。校园档案则相当于校史文化的一个外在载体,其内部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将文化理念进行书本化解读,而对于学生来讲,如单纯的为学生灌输某一类文化时,文化本身将形成一种断层,学生也无法将文化进行有序性解读,而经过相应的实践教育,对文化属性进行深层次解读,然后依据校园大环境的文化导向作用,在学生认知体系中搭建一个文化接收载体,可令学生对校史文化进行多维度解读。而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潜意识的文化导向,将令学生对接受到的知识进行过滤与加工,进而令学生获取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化信息,以此来实现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校史文化作为校园发展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通过文化的外在彰显价值,将其与学校教育体系相融合,可精准的展现出校园的文化底蕴,对学生形成思想层面的引导。档案管理作为校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其将文化进行本质化解读,在实际教育中,应将其作为教育着力点,打造文化、信息、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