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伟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七中学校,吉林 白城 137200)
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非常快的时代,知识呈现出井喷式的巨增。因此每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掌握大量、快速获取知识的方法。面对着这种社会发展形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立足点就不能仅仅落在知识本位教学上,更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思考分析问题,勇于深入钻研的学习精神。怎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很重要的,通过教学的实践,我发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效果良好。
语文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模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不限制和约束学生在思想和能力上的发展。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使其成为不断前进的人。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首先表现在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很重要。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教师将要讲解的内容,让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进行自学,其次表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自主质疑、自主提问、自主探究和主动合作。这样就使学生慢慢地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自学习惯,并使其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中借助学生之间的讨论将思考推向深入,这是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学所必需的。学生在学习中与作者对话,与其产生的思想碰撞,获得文学艺术的审美熏陶,获得分享交流的快乐体验,享受语文学习的愉悦感和合作学习的成就感,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了独特的个性体验,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刻,学习效果远远比听教师的分析来得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需高屋建瓴地“指点江山”即可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养成团队协作精神和小组合作意识,这比学习知识本身还重要。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发挥好自己的组织作用与引导作用,为学生指明道路。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有助于其积极探究问题的学习环境,精心组织其对具体内容进行探究,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下得出最为科学的解答。此举不仅可以促使其回答更为完善、精确,并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将会无形中从内心树立一种积极合作的意识。
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某一章节或某一课的重难点为依据,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或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以此为前提,教师也可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中,因每个学生个性的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通常会提出不同的见解。通过此种方式,进一笔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相机诱导,更要提倡学生间相互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互为观照,指出对方的长处和不足。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认知升华,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增长见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总结演练环节。该环节主要是进一步深化相关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充分拓展,丰富现有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意识到,总结演练也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重新解读之后,可对所讲的中心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如写作特点、文章主旨等。演练过后,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都可以得到明显提升,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照教学内容的变动来对教学方式进行灵活把控。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并非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将其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其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环节充分阅读,将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达出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所学知识不断地进行丰富,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可以转具备创新的精神。相信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长期坚持下去,并加以完善,语文教学效果将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